三
小學課程體系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趨向,原來實施的課程體系突出的問題是,忽視了學生的成長規律,學科課程安排過緊,造成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心理壓力過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的形成,各種興趣愛好的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的和諧發展就成為空談。岳鑫齡在全體會上對老師們說,"教學藝術的本質就在于探尋培養目標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最佳結合點。"于是,塘沽實驗小學給課程體系這個關鍵環節動了一次"大手術"。
他們首先從過多的作業"開刀",提出了"限時、分層、校內完成"的原則。"限時"是指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作業都要在作業課上限定的20分鐘內完成,老師依據學生在同一時間里完成作業的數量和質量予以評定。"分層"是指把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作業內容分成"必做"和"選做"兩個層次,全體學生必須完成必做的作業,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自行完成選做的作業,以再有所獲。對于成績的評定,學校試用了"象征性評定法",分別用"紅花"、"天鵝"、"刺猬"等標志來表示作業質量,對于完成"必做"作業有困難的學生,還多給一朵"紅花",從而體現激勵的作用。學校還把學生離校后的時間全歸他們自己支配,也可以用來完成教師指定的看電視、閱讀課外讀物、寫日記等彈性作業。這下子,學生們高興得歡呼雀躍起來。
但是,質疑聲也隨之而來,老師們擔心學生的成績,尤其是家長們對"上學不留作業"很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課后寫大量的作業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孩子回家不寫作業,能保證學習效果嗎?能保證孩子取得"高分"嗎?于是許多家長找到學校要問個清楚。岳鑫齡接待了他們,他平心靜氣地給他們講教育規律,講孩子的成長需要,并讓他們關注孩子的發展變化……家長們半信半疑地離開學校,懷著一種既疑慮又期待的心情等著結果。
接著,學校又對課程時間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把原來所有的課程都上滿45分鐘的情況進行了調整:大課40分鐘,小課20至30分鐘,并采取"集中統一與分散靈活"相結合的方式,按照上午上課、下午活動這個基本框架,上午安排3節大課、1節或2節小課;下午1節作業大課后,安排活動課程。先是統一的1節書法訓練小課,接著是全校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生的在校生活,原則上是學習、活動時間各占一半。每天下午將近半天的活動課程,為學生吸收大量信息、展示各種才能、享受學習樂趣創造了條件。"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為主題的班隊活動蓬勃開展,全校還建立起幾十個棋類、藝術、書法、體育、技能等各種類型的興趣活動小組,每個學生都參加了自己喜愛的興趣小組。
學校還從實際出發,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除了增加活動課程、潛在課程外,對學科課程的門類和課時也進行了必要的增減。根據學生體形、體態需要早期訓練、語言發展最佳期以及進行早期科學啟蒙的理論,從一年級開始增加了形體課、英語口語課和自然課。為了適應塘沽是天津改革開放的窗口的需要,每周還增設了兩節計算機課,并相應地減少了語文、數學的課時,以保證學科課時總量的平衡。開設新的學科,不僅沒有增加學生們的學習負擔,反而滿足了他們的各種學習需求,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考核評價方法也發生了改變。學校規定每學期學生的作業、隨堂練習等平時成績的記載不得少于10次,平時成績占60%,考試僅在期末進行一次,平時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還可以免試。沒有考好的學生允許重考。這顯然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
經過多次實踐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成績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有很大提高,同時,他們的各方面素質和才能也逐漸發展起來。塘沽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又快樂起來了,天真清純的笑容像花兒一樣在他們的臉上綻放。他們有了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了。想唱歌就可以唱歌了,想跳舞就可以跳舞了,想打球就可以打球了……老師們再也不會整天板著面孔批評他們"不務正業"、"心思不在學習上"了。孩子們這時才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真正感覺到上學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終于,老師們的心里踏實了,家長們的疑慮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