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迎來學科建立九十周年慶祝大會,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幾十位校內外專家學者、學界同仁歡聚一堂,共同回顧南開歷史學發展歷程,展望未來道路。
自1923年設系,南開歷史學科發展歷盡艱辛,而興盛則要追溯至1952年院系調整后。目前,南開大學歷史學科下設中國史學系、世界史學系、考古與博物館學系,設有歷史研究所、古籍與文化研究所,擁有“中國社會史”、“世界近現代史”兩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一個國家基礎學科(歷史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在教育部歷次評估中,總分均名列全國第二,成為國際知名的史學教學與科研重鎮之一。
學院教學實力雄厚,形成了“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兩大科研群體,擁有“世界上古中古史”和“中國古代后期史”兩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前期史”、“中國近代史”兩門天津市精品課程,現有1個國家級歷史學人才培養基地。1999年以來,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學院面向全國重點高校歷史學人才培養基地生共舉辦八屆“史學新秀獎”,影響廣泛。
歷史學院在研究生招收政策上也進行了重大改革,試行擴大名校碩士生推免比例、以夏令營方式找尋有史學天賦的本科生等。在引導本科生就讀雙學位、提前分流本科生等政策試行后,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1950年以來,歷史學科共畢業本科生3200余人,碩士生1300余名,博士生700余名,一批人成為知名學者、政界精英和各界才俊,為學院贏得了巨大聲譽。1981年以來,鄭天挺、楊生茂、魏宏運、朱鳳瀚、李劍鳴、陳志強分別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
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認為,歷史學是關于人類既往經驗的一門學術,對于傳承人類文化,凝聚人類共識,促進人類相互理解,思考人類的本質和命運,解決社會與人生問題,促進民族和國家認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一個嚴重忽視歷史的民族,是一個精神、心智未能健全發育的民族;一個不具備最起碼歷史知識的個人,則必定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養。自從大學制度建立以來,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大學都擔當著歷史科學研究和歷史知識傳承的主要職責。歷史教育與研究水平是一所大學歷史厚重感和人文底蘊的重要標識,集中反映了這所大學的思想深度與精神情懷。(通訊員 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