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14日從天津醫科大學獲悉,天津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楊志民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所承擔的《基于功能性生物材料和靶向遞送策略的再生醫學新技術研究》項目獲2013年度中日韓A3前瞻計劃項目資助。
中日韓A3前瞻計劃項目(Asia 3 Foresight Program)是國家自然基金會、日本學術振興會和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共同設立的合作研究計劃。該計劃聯合資助中、日、韓三國科學家在選定的戰略領域共同開展世界一流水平的合作研究,并通過計劃的實施,培養杰出科技人才、共同解決區域問題,使亞洲成為世界有影響的科學研究基地。
2013年度,三國在各自評審、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就資助“生物材料與納米生物技術”領域A3前瞻計劃項目達成共識,共有兩個項目獲得三個機構為期5年(2013.08-2018.07)的資助,其中國家自然基金會資助每個項目400萬元。由楊志民教授作為中方負責人承擔的項目《基于功能性生物材料和靶向遞送策略的再生醫學新技術研究》經過層層選拔,與其他12個項目進行激烈角逐后,最終成為2013年度A3前瞻計劃獲資助項目之一。
楊志民教授從事藥劑學研究,涉及新型靶向給藥系統(如腦靶向, 腫瘤靶向等)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腫瘤靶向治療, 多肽藥物載體, 生物制藥和藥物傳感器等領域,為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院終身教授。
納米靶向藥物——腦腫瘤無需手術治療
迄今為止,氧化鐵納米磁粒技術單方面應用在腫瘤診斷或藥物傳遞兩個領域,但缺乏兩領域間的交叉科學結合和滲透。楊志民教授的研究項目兼具檢測和治療雙重功能的納米技術,不但允許用磁共振成像(MRI)來實際觀察納米磁粒在腫瘤累積的程度,而且能夠利用影像來同步診斷腫瘤對藥物治療的效果。
研究成果發表后對世界藥物傳遞研究發展趨勢上產生了導向和帶動的作用,引領世界未來腫瘤治療的主流方向朝著建立兼具治療和診斷同步功能的藥物傳遞系統的方向發展。例如,目前臨床上對腦腫瘤患者均實施手術切除治療,而腦腫瘤手術具有損傷大、預后效果不佳、容易遺留后遺癥等缺點,針對這一醫學難題,可以利用楊志民教授發明的靶向藥物傳遞系統,通過體外注射藥物,借助體外磁場引導使藥物直接到達患處,使腦腫瘤患者告別手術開刀的困擾。
體外培養器官用于人類器官移植不是夢
在組織工程方面,通過細胞生物學的方法,在老鼠身上可以長出人的心臟、耳朵等各種器官,用于人類器官的移植,解決供體難求、費用較高的問題,該項目的日方參與單位負責人Okano教授的團隊已經成功設計了上皮細胞片層的移植,用于角膜、食管、關節、牙周組織的再生,大幅度提高了相關疾病的臨床療效。但是由于促再生基因藥物在細胞培養過程中難以進入細胞內,所以目前該研究中像心臟、耳朵等大器官尚無法應用于臨床,所以借助楊志民教授的靶向遞藥系統,有望解決這一難題。
支架材料載藥有望應用于臨床
支架材料問題也是本項目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目前,臨床上支架只是作為支撐作用的構架并無醫用療效,該項目韓方參與單位在納米生物材料支架用于基因和干細胞遞送以實現局部組織修復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證明通過分子修飾可以獲得具有生物活性的支架材料,促進細胞間基質及血管生成。結合楊志民教授的基因藥物靶向傳遞技術,有望開發各種適用于臨床的支架材料,并且解決支架材料載藥等前沿問題。(通訊員 周書川)
實習編輯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