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統計局調查顯示,災區低收入婦女再婚擇偶觀變化明顯
經濟和家庭條件,向來被視作擇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過,在經歷了大地震后,災區人們的擇偶觀念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四川省統計局近日在地震災區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低收入婦女再婚擇偶的首要標準已經變成了“能夠共同面對災難”。更讓人欣慰的是,在經歷大災難后,已婚婦女對婚姻的滿意度也變得相當高。
婚姻滿意度高達94.9%
省統計局此次問卷調查針對成都、綿陽、德陽、廣元所屬的11個地震災區縣(市)的1290名低收入婦女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災區低收入已婚婦女中,對婚姻感到很滿意和滿意的占到了94.9%。“如此高的婚姻滿意度的確出人意料。”省統計局參與調查的相關人員表示。
專家分析:藍色港灣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朱文波表示,這說明在這一特殊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更加密切,特別是夫妻間的親情更加突出。“在經過災難后,夫妻間也更加認同對方。”朱文波表示,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并不奇怪,人類在面臨巨大的外來壓力時,團體內部凝聚力會增強。
再婚擇偶觀變化明顯
在經歷大災難后,人們的擇偶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調查中,41.8%的低收入婦女認為再婚擇偶的首要標準應為“能夠共同面對災難”,只有19%的人把“經濟和家庭條件好”作為擇偶標準。統計局調查報告認為,“災區婦女擇偶價值觀在震后發生積極變化。”調查同時顯示,災區低收入婦女婚后財產管理趨于民主化,有78.8%的被調查者表示婚后財產和收入由夫妻共同管理。
專家分析:“這也體現了現實需求的改變。”朱文波說,“因為她們明白,在災難來臨時,再多錢也比不上一雙能將你從廢墟中拉出來的手。”他認為,一個能共度難關的配偶也可以理解為“有責任感”的配偶,這在普遍的女性擇偶觀并不矛盾。
排解煩惱首選傾聽訴說
調查顯示,傳統的傾聽訴說依然是排解煩惱的最主要方式,有66.5%的被調查者選擇了這一方式;而災后接受過心理干預治療的僅占13.6%。調查還認為,大多數接受調查的災區低收入婦女通過自我調節減壓后,能夠在災后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身體健康。
專家分析:朱文波認為,這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部分災區心理援助者缺乏專業性,沒能真正了解被援助者的心理需求。“調查的結果正說明災區婦女最缺少的是傾聽和理解,需要的是陪伴。”
政府救助占據主導地位
調查顯示,最近一年,城鎮低收入婦女本人月收入為411元,月收入低于500元的低收入婦女占56.1%。農村低收入婦女本人月收入為158元,月收入低于500元的低收入婦女占75.8%。子女教育費是災區低收入婦女家庭的重要支出。而她們急切期盼得到的幫助依次是:購(建)住房幫助,創業扶持資金幫助、就業指導幫助和孩子教育費用幫助。在各種形式的救助中,政府救助占據主導地位,政府安置的板房或過渡房依然是她們家庭現有的主要居住方式。
來源:成都商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