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30家媒體昨日赴都江堰和汶川采訪盛贊災區巨變
我們用1天走完了災區3年的重建之路,用1天見證了災區3年的新發展。災區的變化,真的是“1日越3年”。
災區重建,重建的一定不止是老百姓住的家園,更是他們的心靈家園。
這哪里有地震的影子,簡直跟荷蘭小鎮一樣!

昨日,全國30家媒體到汶川映秀地震災區聯合采訪,用鏡頭記錄災區人民的幸福新生活。春城晚報首席記者 黃興能 攝

京華時報社長兼總編輯吳海民正在水磨羌城拍攝災區新貌
第一站都江堰
“到了嗎?
這里就是都江堰?
就是‘5·12’地震重災區嗎?
真的一點都不像!太漂亮了!”
昨日上午,來自全國30家媒體的總編輯和攝影部主任,走進了“重返災區看巨變”的第一站——“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都江堰市,用心、眼睛和鏡頭記錄著這里淳樸的民風和新生的模樣。看著美麗的景象,大家完全驚呆了,“到了嗎?這里就是‘5·12’地震重災區嗎?”
都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在跟全國媒體老總們交流時說,遭遇大難后,都江堰沐浴大愛,是全國人民的無私關懷和支持,讓都江堰迅速走上重生之路。這樣的經歷讓都江堰人民更懂得感恩和奮進。“都江堰災后重建有非常多的經驗教訓,歡迎全國媒體前來參觀報道。”
統規自建新社區“住得漂亮活得美好”
翠月湖鎮五桂村
金黃色的油菜花環繞下,紅褐色外墻的獨棟小樓錯落有致,樓與樓之間是典型的川西林盤,毛竹和樟樹穿插其中,水泥小徑旁邊,新栽的桂花一派碧綠,村頭的空地上,林林總總的健身器材散布這里。一來到都江堰市翠月湖鎮五桂村,老記總編們頓時被這里的美景“秒殺”,連聲驚呼“是不是走錯地方了”。
都江堰市翠月湖鎮施行的辦法是統規自建。對于成都的災后重建,各媒體負責人贊不絕口。在他們看來,災后重建的農村新貌,是成都統籌城鄉發展的最好體現。
“不但住得漂亮,災區群眾生活得也很好。”看著都江堰市翠月湖鎮五桂村青城東桂苑掩映在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里,自家門前屋后種著青蔥小菜,各媒體的總編輯和攝影記者們都拿著相機駐足拍照。
千年工程震不倒“一個偉大的奇跡”
放水大典
正趕上今年都江堰為期一個月的清明放水節活動,嘉賓們一行又帶著期盼的心情,來到二王廟岷江上游方向的“道解都江堰”實景演出劇場,觀看了一場震撼人心的仿古放水大典。第一次來到四川的山西晚報副總編輯喬宏閣,得知依自然水勢而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000多年,依然能經受住汶川地震的考驗,感嘆這不愧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川西民居+上海里弄“我想留在這里生活”
壹街區
上午11點半,雖然已臨近中午,但絲毫沒有減少大家的興致。當一座新川西民居風貌與上海里弄風情相結合的“新市鎮”,上海對口支援都江堰的最大援建工程——壹街區矗立在大家面前時,不少總編輯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
上海援建將海派建筑與川西民居充分融合,將上海胡同和石庫門引入壹街區,這里儼然已經形成集居住、上學、就醫、購物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副中心。
不同于某些開發過程中的大拆大建,同濟設計規劃院從一開始就注重當地環境的保護,盡可能保留舊區的文化特點和地貌特征。青城造紙廠一座14米寬、120米長的大廠房經過加固、改建,如今成了都江堰市圖書館。
在上海援建都江堰的眾多項目中,都江堰市圖書館作為幾個改建案例之一,設計中的“再生”思路,對于災區人來說有著特殊的含義。
“上海的對口援建讓普通的老百姓住上環境優美、功能完善、服務優良的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我作為上海人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欣慰。”來自上海新聞晨報的副總編輯張國偉激動地表示,這些都江堰的“弄堂”和上海弄堂一樣,條條小巷相連,又都通向區域內的繁華商業中心及學校、圖書館等功能區。都江堰市民“好水”,援建者又在田野里新挖了一條河和一個人工湖,把壹街區環抱其中,“這樣的自然環境和基礎配套建設,讓我都想留在這里生活了!”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