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之川 山歌再起
——汶川地震3周年極重災區青川走訪記
3年前,五月國之殤,記憶中不可碰觸的痛。
又一個春天,輕輕地,再一次呼吸這片埋藏著巨大傷痛的土地,滿眼溫暖的新生無數次撞擊我們的心。
幸存者安居在“青瓦、白墻、人字頂”的川北新民居里;東河口遺址公園“菊花男”何先通執著地守著在遇難者名單墻上化作永恒的親人;曾經天崩地裂的深山大溝里,川浙人民建起“最安全的學?!薄白瞵F代的醫院”;“棗樹精神”的創始人石光武當爺爺了,“地震寶貝”張震安滿地跑了,“舉牌娃娃”徐廣順利進入中學……
小橋流水有人家
“各位女記者,拿起你們的相機,拍下右手邊青川最后一片板房。”17日,中國記協和四川省廣元市婦聯組織“百名女記者災后重建廣元行”行至青川莊子坪,特邀向導、青川縣委常委彭仕揚提醒大家。
過去3年里,藍色的民政帳篷、白墻藍頂的板房曾是青川25萬受災群眾的臨時家園。“板房擠是擠,夏天熱得很,但災難中聚在一起的鄉親心貼得更近了。以前家家各過各的,現在經常串個門,吃飯時互相端碗菜,好親哦。”東河口村三元壩社失地群眾安置點59歲的村婦何啟蓮說。
政府補助2萬元、貸款3萬元,何啟蓮一家5口2010年8月搬進了新居——青瓦、白墻、人字頂,木欄、花窗、踢腳線,穿斗結構青瓦房。孩子們在家門口的漫步器、扭腰器等以前城里社區里才有的運動器械上“耍”?!斑@兩年重建項目多,可以就地打工?,F在廣元在建產業園,青川也大力發展旅游、食用菌種植、生豬土雞養殖。以后的生活還是有盼頭。”老伴何元杰說。
離安置點不到300米就是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地震石、十字架形的穿斗挑梁居民遺址、大愛崛起碑無聲地訴說著3年前的那場災難——這里是汶川地震在青川最大的爆發點,大山被辟成兩半,一半殘留,一半成了人們腳下110米深的廢墟。“我要守著我的老婆子,賣菊花,搞衛生,把在成都讀書的兒子供出來,把失去父母的侄兒帶大?!闭鸷笠恢笔刈o遺址的何先通照舊每天給逝去的親人掃墓。每次凝望遇難者名單墻上那些熟悉的名字,老何的雙眼都噙著淚水。
這兩年老何最大的變化是不用住棚棚了,而是有了一棟100多平方米的新居。據彭仕揚介紹,到今年的5月12日,25萬青川受災群眾基本都可以住進新居。
大山深處大醫院
大山里的路,百轉千回。從前青川百姓病了,縣醫院醫不了的,都得去綿陽。當一座5層樓的醫院在大山深處映入眼簾時,女記者們禁不住慨嘆:比城里醫院還好!
“地震是不幸的,得到全國人民關心的青川人又是幸運的。感謝浙江的傾力援助,我們青川縣人民醫院3年跨越30年,一步進入現代化?!笨h醫院醫生趙羽告訴記者,自己是醫院特設的新農合崗位醫生,專門為方便參保新農合的病人服務。
全數字DR拍片機、CT機、200多張可升降的病床……這些在離廣元市區需要驅車一個半小時的“山窩窩”里都是“稀罕物”。
“以前沒有CT機,很多病都沒法確診,現在好了。”趙醫生說,浙江省人民醫院和我們制訂了3年的培訓計劃,縣醫院所有醫生都有機會去杭州培訓。
此行女記者們還有一個意外收獲——碰見了家住附近的“地震娃娃”張震安。大地震當天正是小震安的預產期??h醫院在地震中完全被毀,產婦被安置在379部隊帳篷醫院里。5月22日,小震安在余震中平安誕生。
如今,快滿3歲的震安已經滿地跑了。聰明而靦腆的小家伙對記者阿姨的相機很好奇,抬起小手摸一摸,一看鏡頭對著自己又馬上把小臉貼到媽媽懷里。
廣元市委副書記王菲說,截至3月31日,全市納入國家重建規劃的564個醫療衛生機構已完工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