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這趟來,覺得災區變化大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李蔚問了一句。
“豈止是大,簡直是驚喜。”采訪車上,中外媒體記者紛紛交流起來。
4月18日至21日,國務院新聞辦、外交部、國務院臺辦、國務院港澳辦、省政府新聞辦、省外辦共同組織曾在抗震救災期間到川采訪的30多家外國媒體、港澳臺媒體、中央外宣媒體記者重返災區。4天里,60多名中外記者深入北川、什邡、汶川、都江堰等地,探尋災區巨變。
硬件之變
折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映秀新城,一幢幢民族特色鮮明的三層小“別墅”,鎖住了中外媒體記者的眼球。“這么漂亮的新房,你們得花不少錢吧?”香港有線電視記者吳子敏問映秀居民。得知每戶負擔最高不超過5萬元,她很吃驚。
車輛駛過德陽什邡穿心店工業遺址,倒塌的磷化工巨型設備訴說著災情的慘烈。然而,幾公里外的極重災區什邡紅白鎮,已變身美麗的川西民居風格小鎮。所到之處,韓國文化廣播公司記者張寶森看到,新住房、新店鋪、新學校、幼兒園、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一應俱全,不禁感嘆:“只有親自來到災區,才能讀懂‘奇跡’的含義!”
采訪中,舉國對口援建的模式給中外媒體記者留下深刻印象。“這種方式責任明確,形成競爭,增進感情,利于合作。”臺灣中視記者王清昱與臺灣經濟日報記者林茂仁交流道。
“四川重建速度令人羨慕,我們日本也要加油。”日本共同社記者渡邊靖仁說,目前日本已在討論異地重建,不少人建議借鑒中國大規模開展對口援建的模式。此次重返災區,他深刻感受到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軟件之變
折射以人為本科學理念
漁子溪旁,新建的映秀灣公園吸引了記者們的視線。震后,映秀主動避讓地震斷裂帶,全鎮新建6處避災廣場。一旦災害發生,上萬人在2分鐘內可全部疏散到安全地帶。經驗豐富的日本記者認為:映秀已有很強的防災減災能力。
在綿陽南山中學、新北川中學、什邡紅白鎮小學等地采訪時,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安百杰總會問學生們同一個問題:“如果再有災難發生,你們知不知道如何自救和救人?”新北川中學學生吳蘇和南山中學高三學生唐文東告訴他,學校每年都要定期開展應急疏散演練,平時還要上防災減災和心理輔導課。
臺灣旺報記者洪肇君注意到,什邡市方亭慈濟中學不僅有孔子雕像、24孝圖,還有由慈濟引入的誦經典、茶道、手語素質課程。他說:“相信方亭中學的學生一定會成長為感恩社會的有用之才。”
災后重建的德陽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和都江堰市社會綜合福利院,將災區社會事業推上新臺階。得知再過兩年,德陽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將移交德陽,香港加大了對四川康復治療人員的培訓力度后,香港大公報記者向蕓感到欣慰,“相信移交后的中心,仍將保持現在一流服務水平,惠及更多殘障人士。”
幾天來,朝日新聞廣州支局記者林望走訪了多所災區學校的心理治療室和北川心理衛生服務中心,發現災區群眾已走出地震陰影。林望說,四川災區因整體重建而保持了原有的社會聯系,對開展心理重建更為有利,他將把這一寶貴經驗帶回日本。
生活之變
折射地震災區發展振興
北川新城巴拿恰特色商業街開街前一天,中外媒體記者走進其間。這里可提供4000多個就業崗位。街口開店的“羌緣紅”總經理王永勝在地震中失去11個員工,損失800多萬元。震后他二度創業,去年開始盈利。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意大利語頻率記者劉湃說,意大利2009年也發生了大地震,希望王永勝的故事能鼓舞意大利受災群眾自強不息。
吉娜羌寨的商業廣場,家家生意火爆,不少記者購買了精美的羌族特色手工藝品。村民王孝萬和劉賢惠是震后重組家庭,夫妻倆開了一家羌族農家菜館,收入可觀。兩人幸福的笑臉深深打動了震后5次來川采訪的日本共同社記者池崎稔,他舉起鏡頭拍下了羌寨百姓的美好生活。
在東汽德陽新基地,聽說這里僅用1年零9個月就完成了重建、搬遷、投產,記者們很震撼。林茂仁認為,東汽化危為機的能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值得所有企業學習。
在水磨鎮,紛至沓來的游客讓每個餐館、每家店鋪爆滿。中新社記者劉賢走進一家名為羌鄉繡的店鋪,與老板周遠義拉起家常。劉賢說,從災區群眾的樂觀向上中,看到了災區發展振興的信心。
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