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去綿陽走走吧,”朋友給我電話,“航線重新開通了,方便。”
“綿陽?”我還沒反應過來。
“不熟悉?那北川應該知道吧?”
“當然,一個讓人傷心的地方。”
“去看看吧,兩年多了,在老北川看到的是哀傷,在新北川看到的是希望。”
老北川:埋葬的是哀傷
穿過擂鼓鎮,翻過幾處山坡,前面是一片谷地。抬頭看去,自坡地以降,一幢幢樓房七零八落地散布在河谷中,滿眼盡是灰黑的色調,四周一片寂靜。
陪同的導游在身后輕聲告訴我們,這里曾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人們的生活愜意安詳。然而一切都在2008年的那個瞬間被改寫,留下的是滿目瘡痍坍塌扭曲破碎的建筑,無法用言語和文字表達的傷痛、哭泣和撕裂。它的名字叫北川。
走過一條街道,導游告訴我們,腳下所處的位置其實是建筑的三樓,經過地震、洪水和泥石流,余下的兩層已經被徹底掩埋了。城里的街道已經經過整理,沒有行人,安靜的氣氛讓人心生悲涼。沿著街道往前走,幾棟扭曲的建筑中間,是一小塊平地,在它的正前方,石碑上“20085.121428”幾個數字猩紅觸目。這小塊空地正是512遇難者的公墓,以此銘記那些在災難中不幸失去生命的人們。默哀一分鐘,我們用簡單的儀式來寄托我們的哀思。
北川中學新區是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校區背后的成景家山在地震中崩塌,巨大的巖石瞬間傾瀉而下,把校區徹底掩埋,只剩下旗桿、國旗和籃球架。觸目所及,除了震撼還是震撼,當年見諸報端、電視、網絡的場景就這樣真實地呈現在眼前,每個人都沉默不語,經受著心靈深處的一次次捶打。作為地震中受災最為嚴重的北川老縣城,現在已經整體被規劃為“北川地震紀念館”,這里既是大自然肆意展示威力的場所,也筑起了人們抗擊自然災害的精神高地。讓所有來到這里的人都記住曾經發生在這里的故事,記住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正是后人對逝者最好的懷念。
遠處,原有的隧道早被河水占據,奔騰的河水沖過隧道,吼叫著漫過斷橋。高處,一座新的橋梁和隧道正在興建,完工后將作為交通要道連接起汶川等地。
新北川:重建的是希望
離開老縣城,我們在傷痛之余不免帶有疑問:那些曾經在這里生活的幸存下來的人們在哪里?是否已經在建設他們生活的新家園?
車子離開老北川縣城后沒有直奔綿陽,而是拐了個彎。眼前的景象逐漸地清晰起來,居民小區富有羌族特色,規劃整飭的街道向前延伸,旁邊栽滿了各式的花木,幼芽剛剛爬上枝頭,青草也還沒有爬滿空地,顯然這一切都是全新的。導游告訴我們,眼前所見到的一切,只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就建好了,又是一個堪稱奇跡的地方。
我們在一處小區前駐足,門牌上寫著街道的名字“龍街”。干凈的街道、嶄新的花園式小區幾乎就是現代都市的復制品,如果不是旁邊刻意保留的木質舊民居提醒,還真以為置身在深圳一般,全然看不出這里曾經滄桑的純樸模樣。
而老北川中學,也在新縣城中得到重生:在海內外華人華僑及愛心人士的熱心捐贈下,2009年5月12日,新北川中學開工,同年12月28日主體結構全面封頂。新北川中學建設充分融合羌族文化元素,總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由10個單體建筑組成,可容納5200名學生就讀。由于地震導致部分學生身體殘疾,新北川中學專門在教室、宿舍、圖書館、衛生間、餐廳等各個場所配備了殘疾人便利設施,以保證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次年9月1日,北川中學3000多名師生結束了他們地震后寄讀綿陽長虹培訓中心2年的歷史,在新校園開始全新的生活。
就在我們凝視新校區的時候,一群群學生穿過大門后的空地向教學樓走去,雖然沒有嬉笑玩耍,豆蔻的年紀把陽光寫在臉上。大樓電子屏不斷刷新著北川中學的校訓,除去對學習的勉勵外,感恩是最頻繁的用語。是的,不僅他們,我們也應該感謝和銘記所有那些無私奉獻的人們,正是他們才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城市的重生,看到了新的希望。
來源:深圳特區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