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春暖花開
父母告訴兒子:我們做好后盾讓他們安心工作
位于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半山腰的漁子溪村,千余名遇難者長眠于此。遇難者分三排安葬在公墓里。
背后,是一座座亙古不變的大山;面前,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樓。
昨天中午,孫開福和董桃秀兩位老人,又來到兒子的墓前,就像生前一樣,向兒子聊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種懷念
我兒子就應該在這
孫建軍是兩位老人的第二個兒子,生前是映秀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遇難時才36歲。
2009年清明,震后的第一個清明節,全家人來到公墓。“當時的公墓還沒有如今的碎石子路,一片泥巴地和土包,還很少有墓
碑。冥冥之中仿佛聽到兒子的召喚一樣”,二老眼神一對,然后流下淚來。雖然無法確定兒子具體的下葬地點,但是他們堅信自己的感覺,“我有感應,兒子就應該埋在這。”
2009年6月,他們決定把兒子的墓碑立在此處,每年春節和清明都來祭掃。
兩份希望
孫子考上大學兒媳幸福
2010年,兩位老人帶著全家又一同前來。路越來越平整。雖然地震過去了快三年,可他們心中對兒子的思念卻沒有減少。但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必須向前看。
“我們原本11個人的大家庭,雖然走了一個,我們卻更加團結,現在我們一起住在都江堰的大兒子家。”在漸漸抹去傷痛的同時,二老希望能夠做好兒子們的后盾,讓他們能夠安心工作。特別是對于二兒子的媳婦和兒子,他們給予著更特別的照顧。
“我很開明的,兒媳婦還年輕,我們都勸她能夠再找一個,我也希望她能夠找到一個對她好,對我孫子好的男人,繼續自己的生活。”2008年4月20號,孫建軍剛剛交了錢,在都江堰買了房子,可是沒想到遇到了地震。“現在房子已經裝修好了,我們留給二兒媳,不論怎樣,都希望她能夠快樂和幸福。”
對于孫子,老人希望他能考上個好的大學,同時能夠“像他爸爸一樣勇敢”。她告訴記者,地震時,孫子是拉著同學從教室跳下來才幸免于難。
三重自豪
三個兒子都是好樣的
此次前來,他們意外地發現公墓的路已經從泥巴路變成了石子路,旁邊的地震博物館也已基本建成。望著山下美麗的新城,董桃秀念道:“兒子,你在這兒可以看到我們映秀的變化,會越來越好的。”
老人不僅對二兒子感到自豪,說起其他兩個兒子,她也只有一句話:“他們都是好樣的!”
老人的大兒子跟她姓,叫董敬宇,地震時正在從映秀前往都江堰的路上,一地震他就跳下車,徒手翻越已經震垮的山體。13號,他到達映秀。他在災區一待就是20多天,利用自己對地形的了解,幫助救援。
老人的三兒子孫浩,剛聽說地震,就立刻將本來買房的錢,租了兩輛挖掘機,一輛裝載機,前往水磨鎮,參與救援。
“兒子,家鄉會越來越好,我們也會好好地活著。”董桃秀向著兒子的方向,告別著。
華西都市報記者 陸陽陽
青川廢墟新生
賣花男
娶新媳婦蓋新房買新車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何先通共失去了12名親人。但災難并沒有將這名堅強的川北漢子打倒,他早已重新站立起來,組建了新的家庭,開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平均一天收入約100元
昨日一大早,華西都市報記者驅車趕到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村,在“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的游客服務店里,再次見到了在大地震中失去多名親人的何先通。
“你好!你今年這么早就來了,這兒路途遙遠辛苦了!”昨日中午12點多,記者將疲勞奔波3個多小時的車剛剛停進公園停車場,正在鎖車門時就被近1年沒有見過面的何先通認了出來。
“快過來坐!”隨后,何先通的妻子卿廣玲從游客服務店里走出來熱情的招呼。
“雖然清明節還要幾天才到,但近幾天來這兒的人比平時多了起來。”閑談中,何先通夫婦向記者介紹了他們家的新變化。
何先通和妻子卿廣玲2009年7月重組了新家庭。2010年春節前他們搬進了建好的新家,購買了數千元的新家具。去年冬天,何先通發現不少游客來地震遺址公園后,由于過往的班車很少出行很不方便,便按揭了一輛東風雪鐵龍小轎車,為沒有帶車的游客提供方便。
“現在平均一天收入大約100元,一個月下來,除開1500元的車子按揭費,僅夠我們兩口子和兩個在成都讀書的娃兒的生活費。”何先通說,目前日子雖然過得不是很寬裕,但是很幸福,很有希望!“我兒子今年大四了,下半年就可以工作了,以后日子會越來越輕松了!”
廢墟上賣菊花守來愛情
何先通,世代居住在青川紅光鄉東河口村三元壩社。“5·12”汶川大地震前,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妻子張發英溫柔賢惠,兒子何元凱大學在讀,平常自己在山西鐵礦打工,月入數千元。家有電冰箱、空調等電器,日子紅紅火火。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來襲,充滿川北風情的東河口村消失了,4個組184戶房屋和村民、過往行人、東河口小學師生等共計780余人被掩埋在100多米深的地下。妻子、孩子、母親、弟弟……很多家庭都變得支離破碎。
等何先通趕回家的時候,除開在成都上學的兒子,在這次地震中何先通共失去了12名親人。但是,災難并沒有將這名堅強的川北漢子打倒。望著被埋在腳下的曾經的家。他說:我哪也不去,這就是我的家。
“古有守孝三年的說法,希望自己也能守孝三年,為了那段刻苦銘心的記憶……”自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落成起,何先通便成了那里唯一的賣花人,他每天都要給死去的妻子張發英送一束菊花,還要把周圍打掃得干干凈凈。因為這一長年堅持、讓人落淚的真情之舉,何先通被媒體譽為“菊花男”,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也感動了一位叫卿廣玲的姑娘。
“在買花時聽老何講述著他和東河口的故事,發現他是個堅強、癡情的男人后,才臨時決定留下來和他一起守望著這里,能把一件事情堅持做下去很不容易。”忙于打理游客服務店的卿廣玲稱,就這樣,這里每天都有她和老何一起勞作的身影。
最大心愿:兒子好好讀書
“快兩年了,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在這附近建起了新房,目前生活來源主要是靠開車接送客人和兒子從成都批發來的菊花,一支花能有1元左右的利潤,現在只希望兒子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好好地活著。”何先通將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現在最大的心愿是兒子能夠好好讀書。
對于未來,何先通常常充滿信心地對人說:“我在廢墟上守望出新生活,生活會越來越好的!我要用幸福來告慰逝去的親人們!”
臨走時,記者提出為何先通、卿廣玲夫婦合影留念。
“等一下!”卿廣玲上前正準備挽何先通的右手時,卻發現何先通的衣領上有幾根頭發,便仔細地幫何先通清理掉,然后用手拍了拍老何的肩膀。記者發現,何先通的眼里幸福的濕潤起來。
20對
2009年4月26日,北川20對震后重組家庭的新人攜手走上了紅地毯。
1例
2009年12月18日,地震災區首例災后再生育試管嬰兒誕生。
586個
到去年5月12日,綿陽市已有586個喪子家庭實現了再生育一個孩子的愿望。
來源:華西都市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