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整體市場遇冷,藝術品價格下滑趨勢明顯,賣家惜售情況十分嚴重。“這些翡翠飾品色濃水足,為上乘之品,成交價竟不足萬元。”在日前落幕的武漢中信2012秋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位翡翠收藏家表示,他目前不會吐出手中藏品,將繼續觀望。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藝術經濟學家馬健認為,在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捂緊錢袋子“過冬”,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買家的觀望,未必是因為他們真的準備遠離藝術品市場,而很可能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以更低的價格“淘寶”。
武漢誠信拍賣公司副總經理饒方華說,從2011年下半年起,國家加大對拍賣市場的監管力度,對人為的假拍、泡沫炒作、市場投機的成分進行了有效管理,使得整個市場正處在重新認定和調整的階段。
雖然市場持續低迷,但是有人依然保持樂觀。“雖然單幅書畫的成交價只有近萬元,但是一家企業拍了近二十幅。”武漢中信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犇說,雖然公司這場秋拍中最高成交單價僅75萬元人民幣,但是拍賣會之后,許多企業家聞訊前來邀約書畫,潛在效應可見一斑。
馬健認為,判斷市場繁榮與否,不應只關注總成交額和“天價”拍品的單價,而應重點關注成交率指標。“我希望看到的是,我們不再將‘屢創新高’和‘高價突破’視為藝術品市場回暖的主要甚至唯一標準。”
湖北省博物院研究員蔡路武認為,中國政府已制定新的文化發展戰略,決定將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中國文物藝術品的收藏與交易不會一直低迷。目前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正處在深度調整期,體現為激情回歸理性,投資與收藏統一,發展策略調整以及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