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因此文化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青島一系列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的大力推進,在全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節假日帶著孩子逛博物館的市民多了,周末在五四廣場上等候看演出的固定觀眾群擴大了,新市民流動書屋里借閱人駐足的時間長了……多年來,青島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公益文化活動”和“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支點,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和建設力度,鋪就一張愈來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共享到了文化發展成果。
公共文化設施全面鋪開
【出場人物:市博物館講解員王英群】
我在市博物館工作八年了,對于博物館免費開放前后的變化體會十分深刻。2008年7月18日,博物館經過一番內部改造和試運行之后,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這之后,急劇增長的參觀量和強烈的反響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尤其是很多夏令營、校外活動,都把博物館安排成參觀的“必經站”。以前博物館里冷冷清清,現在博物館每天的客流量大約1000人次,比免費開放之前增加了大約150%。
每天清晨9點剛剛開門,市博物館開放教育部副主任、一線講解員王英群已經早早地等候在了大廳里,笑盈盈地迎接八方來客。她告訴記者,免費開放之后的博物館更加注重展覽的質量,《青島史話》等常規展以及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專題展,豐富了博物館的內涵,吸引了大量游客。王英群發現,如今參觀的游客呈現出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原先偶爾光顧的市民漸漸變成了舉家定期游覽,“很多一家三口幾乎每個周末都來,家長帶著孩子在‘奇趣互動空間’做做年畫,動動手,學學知識。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前些年以外國人為主的散客,現在已經變成以國內游客為主,寓教于游的形式正慢慢被人們所接受。”
像市博物館這樣的公共文化設施幾乎遍布全市。近年來,青島由政府投資30多億元,引導社會力量投資20多億元,先后建設了青島大劇院、青島音樂廳、奧帆博物館、青啤博物館、萬達影城、青島海底世界、極地海洋世界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同時,包括市博物館在內的國家級博物館數量達到7處,市圖書館和10個區市公共圖書館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館,數量均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2005年至2008年,全市共投資4.64億元,改擴建了全部167處街道社區文化中心、84處鎮綜合文化站和3600處村文化活動室,提前實現了中央提出的“縣縣有兩館、鎮鎮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動室”的目標,全市13處文化館全部進入國家一級館行列。重點文化設施與基層文化設施,形成了覆蓋市、區(市)、街道(鎮)、社區(村)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最重要的是,目前全市43處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公共圖書館和群眾藝術(文化)館,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
公益文化演出如火如荼
【出場人物:市民郭女士】
只要不下大雨,五四廣場每個周末的演出我都會去看。因為這個活動的群眾參與性強,有時候我妹妹就跟著她所在街道的隊伍在臺上跳舞。看著他們表演,給他們喝彩,我覺得好像自己也成為其中一分子。所以有時候碰上天不太好,我都得提前給群藝館打個電話問問到底還演不演了,不然心里老覺得有個事兒。
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動、季季有高潮,全年1000多場群眾性文化演出活動,勾勒出了一幅島城無處不飛歌的盛世歡景。
上個周末,記者在五四廣場《“歡樂青島”廣場周周演》的現場,又見到了坐著輪椅來看演出的郭女士。這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子,曾經也是一名文藝女青年,一次突如其來的車禍造成了她的高位截癱,從此斷了那個在舞臺上翩飛的夢想。但是,她是“歡樂青島”的忠實粉絲,風雨無阻地守候在這個群眾舞臺前。而像郭女士一樣成為公益文化活動固定觀眾的人不在少數。每每五四廣場有演出,記者總會看到一名來自李滄區的小伙子熱情地幫著工作人員發放節目單。據了解,青島的五四廣場、音樂廣場等7處文化廣場以及“歡樂青島大舞臺”等6項活動,都榮獲全國特色文化廣場和全國特色文化活動稱號。
除此之外,青島先后成功舉辦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全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全國小提琴演奏比賽、國際音樂大師班、電影表演學會獎(金鳳凰獎)、第十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頒獎系列活動等重要文化活動,推出了長篇小說《藏獒》、音樂兒童劇《二小放牛郎》、電影《尋找微塵》、歌曲《可可西里》等20件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優秀作品,彰顯了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也為人民群眾提供了不同層次和水平的文化大餐。
公共文化服務惠及百姓
【出場人物:新市民小傅】
我來青島打工很多年了,現在主要在海水浴場周邊給海底世界等景點攬客。遇到陰雨天客源少的時候,我最喜歡躲到新市民書屋里讀讀書、看看報。那里的書刊、雜志種類挺多,總能找到我愛看的。看的書多了,懂的事兒也就多了,慢慢地我覺得自己有了改變,精神生活感覺豐富多了。
位于延安一路上新市民之家里的 “新市民書屋”,算得上是青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便民、惠民的一個縮影,許多新市民在這間書屋的影響下,人生觀、價值觀都有了潛移默化的改變。據書屋的負責人陳明鈺介紹,書屋里有社會各界捐贈的圖書3000多冊,其中書刊、雜志涉及法律、勞動保障、健康、政策指引等75個門類之多,還有《中國青年報》等五個類別的報紙,從成立至今已經為4000多人次的新市民提供了借閱服務。“我們每兩個月還有500冊圖書與其他的新市民書屋進行交流,盡量更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 ”陳明鈺告訴記者,有的人在這里借了書之后,還把自己原有的書也捐了出來,書屋真正地成為了新市民們的精神家園。
據了解,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上,青島推出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與數字電視、農村黨員遠程教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公益文化陣地、政務網“五連線”模式,形成了文化資源共享、互動開放的良好態勢;同時加快實施了以農家書屋、社區書屋、新市民流動書屋和實用圖書出版為主要內容的益民圖書工程。 2008年、2009年,市、區兩級財政投資1800多萬元,為市內四區449處街道和社區圖書室配送圖書雜志60余萬冊,每年為農村投資新建農家書屋1000個,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農家書屋”3400余家,基本形成建設、使用、管理、更新等一整套長效機制,書香四溢的新農村精神文化風貌日新月異。市財政還每年投入放映專項資金753萬元,大力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去年一年為全市5494個村放映電影58181場,基本實現了國家廣電總局“每村每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的目標。
來源:人民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