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研究范式的結論中,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有所低估的。”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任金以林所主張的觀點。
金以林是近日出版的重磅級史學研究套書《中華民國史》的主編,亦是目前內地“民國史”研究界代表人士之一。
他在1日做客中新社特稿中心學術沙龍時指出,對辛亥革命評價之所以存在低估的情況,與傳統研究中對近現代史的兩分法劃線有關,即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五四運動以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金以林認為,這種觀點雖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容易人為地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割斷”。
“辛亥革命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度。”金以林說。制度的完善,不可能單靠一次革命一蹴而就,還有舊的文化、禮教、思想要打破,這些是后來出現的新需求。特別是反帝和反封建兩大要務中,辛亥革命之后主要解決的是反封建問題。
金以林認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權,帶來的社會變革是方方面面的。譬如在教育方面,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完成時,北京大學(當時稱京師大學堂)都還沒出過一個大學生畢業。但此之后,國立、省立、私立及教會大學紛紛建立,并有了現代的分科教育,并以法政專科學校為最多。
金以林強調說,評估辛亥革命的意義,首要不應脫節看待歷史。他并指出,目前中國內地對辛亥革命的闡述已極少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代之為“民族民主革命”,這有利于形成更廣泛的共識。
來源:中新社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