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作家、革命家。字蔚丹,又字威丹。四川巴縣人。出身于商人家庭。12歲讀完"四書"、"五經"和《史記》、《漢書》。13歲參加童子試,對八股試題不滿,頂撞主考,憤而退場。譚嗣同就義后,他仍然懸掛遺像,題詩贊頌。在重慶經學院,因為敢于"指天畫地,非堯、舜,薄孔子,無所諱"而被開除。光緒二十七年(1901),時年16歲,考取四川官費留學生,因為思想激進被除名。次年,赴日留學,又因為反對留學生監(jiān)督姚文甫受到迫害,被迫回國。光緒二十九年,在上海出版《革命軍》,并因此入獄。光緒三十一年四月初三在獄中去世。
《革命軍》一書在政治上與寫作上都有鮮明的特點。它深刻揭露清朝的民族壓迫和二千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指出中國當時面臨著爭取民族解放與民主自由的雙重任務,提出了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目標和綱領;同時又分析了鏟除奴隸精神,進行革命教育,培養(yǎng)國民,締造資產階級革命大軍的必要,堪稱當時最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陡锩姟返恼Z言犀利潑辣,嬉笑怒罵,淋漓盡致。作者的思想觀點與愛憎情感不求含蓄蘊藉,而是務求鮮明,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不少地方,反映出作者呼天吁地,破顙裂喉,為革命而吶喊的英武形象。鄒容自言"辭多恣肆,無所回避",章太炎稱其"叫□恣言"(章太炎《革命軍序》),都指明了它的特點。
《革命軍》出版以后,廣為流行,多次以《救世真言》、《革命先鋒》等名目翻印。光緒三十年,孫中山在舊金山印11000冊,在美洲華僑中散發(fā);光緒三十二年,又命張永福印 2萬冊,在南洋華僑中散發(fā)。據(jù)章太炎說,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軍》曾印行20多次。魯迅說,清末的一些詩文,"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雜憶》)。為了表彰鄒容的功績,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孫中山追贈他為陸軍大將軍。鄒容的作品除《革命軍》外,大都散佚。1982年周永林輯為《鄒容文集》,由重慶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
來源:央視國際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