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專家學者齊聚偉人故里,共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政協廣東省委員會,民革中央宣傳部、民革廣東省委會、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政府聯合主辦,政協中山市委員會、民革中山市委會承辦的翠亨論壇——孫中山與中國民主革命,于9月7日至8日在廣東省中山市盛大舉行。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辛亥后裔共約120人參加論壇。
論壇開幕式前,論壇主辦方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舉行了向孫中山像敬獻花籃儀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雷于藍,廣東省政協主席黃龍云,中共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孫中山先生親屬代表孫必達分別向孫中山像敬獻花籃。民革中山市委會主委司徒偉湛主持敬獻儀式。
7日上午,翠亨論壇開幕式在中山紀念中學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廣東省政協主席黃龍云,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潔,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湯炳權,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廣東省委會主委周天鴻,民革中央原副主席、廣東省人大原副主任、民革廣東省委會原主委程誌青,廣東省政協秘書長楊懂,全國人大內司委委員、民革中央秘書長李惠東,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宣傳部部長吳先寧,民革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秉默,民革中央聯絡部副部長李靄君,民革中央社會服務部副部長李寧,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唐曉萍,廣東省臺辦副主任蔣長芳,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沙振權,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江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崴,廣東省人大常委、民革廣東省委會專職副主委趙政,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程萍,廣東省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秘書長潘莎莎,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廣州市委會主委李勤德,中共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市委副書記、市長陳茂輝,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丘樹宏,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秘書長李君能,副市長司徒偉湛、唐穎,市人大常務副主任陸國良,市政協主席余榮偉、副主席王遠明等領導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上,中共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薛曉峰,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廣東省委會主委周天鴻,孫中山先生親屬代表孫必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分別為論壇致詞。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李崴主持開幕式。
周鐵農在講話中指出,廣東與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有著深厚的淵源。廣東被譽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發動的10次武裝起義中,8次發生在廣東;中山翠亨是孫中山的家鄉,孕育了孫中山最初的報國之志,接受了孫中山最早進行的社會改革。正是在故鄉鄉賢們愛國熱情和革命精神的熏陶與鼓舞下,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在廣東這塊土地上醞釀、產生和發展起來。他從翠亨這個小村莊闊步走向世界,開始了探索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的偉大實踐,最終點燃了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這種深厚的淵源,使我感到這次紀念活動特別有意義,此次中山之行也是格外的親切。
周鐵農強調,辛亥革命百年來,廣東人民和中山人民,繼承和發揚辛亥革命精神,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理想努力奮進,艱苦拼搏,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特別是在以孫中山為紐帶,在加強和推進海內外交流與往來方面,在推進祖國統一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我相信,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廣東人民將會再接再勵,做出更好更大的成績!
周天鴻代表民革廣東省委會致詞。周天鴻介紹,今年為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揚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精神,我會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包括如,編輯出版了紀念性書籍2部:《珍郵記憶——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中國同盟會會員墨跡》,舉辦了以“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為主題的學術講座,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在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舉辦了“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國同盟會會員墨跡展”,今年內還將與民革廣州市委會、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在中山紀念堂聯合舉辦“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書畫展”。而參與發起及舉辦首屆“翠亨論壇”則是我會今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
周天鴻強調,近代以來,翠亨中山一帶,向來是世界潮流涌匯之處、引領時代風云之地,其歷史人文積淀及“孫中山文化”資源十分豐厚。而且翠亨、中山是偉人故里,作為中國近代第一輪紅日升起的地方,一向以來在全球華人心目中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因此,在這里創辦“翠亨論壇”,有著無可替代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天,我們齊聚一堂,在這里隆重舉辦首屆“翠亨論壇”,并且以“孫中山與中國民主革命——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作為本屆論壇的主題,這有著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7日下午,翠亨論壇進行分論壇和論壇主題演講。在主題演講環節,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廣州市大元帥府紀念館館長李穗梅,臺北商業技術學院中國與亞太中心主任、教授劉翰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左玉河、廣東省社科院原院長張磊,中共中山市委常委丘樹宏分別作主題演講。民革中央宣傳部部長吳先寧主持主題演講。
8日,與會人員將前往中山古鎮鎮進行參觀,切身感受中山市的新貌和改革開放的新成就。
來源:光明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