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祖父的愛國情懷一直流淌在家族血液中--訪辛亥革命元老李烈鈞將軍之孫李季平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永遠留下了李烈鈞將軍的名字和事跡?!白娓傅膼蹏閼岩恢绷魈试谖覀兗易宓难褐?,我們都非常自豪有這樣一位祖父。”李烈鈞將軍之孫李季平對新華社記者說。
48歲的李季平是李烈鈞將軍10個子女中最小的兒子李贛騮之子,談起祖父的事跡滔滔不絕、滿腔自豪?!白娓干?882年,江西武寧人。一生走南闖北、戎馬倥傯,為了讓子女們牢記自己的根,因此在他們的名字中間都取了一個‘贛’字?!崩罴酒秸f。
1904年,22歲的李烈鈞由北京練兵處選赴日本學習陸軍,在日留學期間與黃興等人共同組織了以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為宗旨的“攘白團”,1907年加入同盟會,從此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民主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護法、北伐戰(zhàn)爭等一系列大事記中留下了不朽的人生足跡。
李季平說:“提起祖父李烈鈞,人們一般都認為他是一位重要的軍事將領,其實鮮為人知的是,他對教育事業(yè)也非常重視和投入,對從事教育的社會賢達非常尊敬?!?/p>
1912年江西光復后,第一個財政年度資金非常緊張,時任江西都督的李烈鈞毫不猶豫地拿出一部分費用,選派辛亥革命后江西第一批20名官派留學生赴歐、美、日留學。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官派留學生很多人學成回國后,在相關的行業(yè)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包括近代著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寅恪、著名植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骕、“中央研究院”院士饒毓泰、首任北大秘書長和北大教授徐寶璜、“中山艦艦長和海軍局長”歐陽琳、國立交通大學教授兼秘書長程孝剛、擔任過錢塘江大橋的總工程師羅英等。
據(jù)史料記載,1923年四五月間,李烈鈞曾在廈門大學發(fā)表兩次演講,全面闡述了對國家教育事業(yè)的重視和看法。他說:“余以為國家之興衰存亡,純視教育之成績?yōu)槎ā?,“夫國家之強弱,視于人才之多寡;人才之多寡,視乎學校之多寡為斷,是以教育為立國之本?!?/p>
李烈鈞對從事教育事業(yè)的人非常重視和尊敬,經(jīng)常聽取他們對時局的意見和看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李烈鈞和社會賢達保持密切聯(lián)系,將他們的意見積極向國民政府反映。
李季平介紹說,李烈鈞對復旦大學創(chuàng)辦人馬相伯非常尊敬,兩人友誼深厚。1937年,李烈鈞推薦馬相伯擔任當時的國民政府委員,馬相伯就任后,因在南京無住所,李烈鈞就邀請他住在自己家里。馬、李兩家的后裔到今天還經(jīng)常來往。
非常重視教育的李烈鈞,還千方百計使自己的子女在戰(zhàn)亂年代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據(jù)李季平介紹,祖父李烈鈞先后有兩位夫人,第一位夫人生下兒子李贛鵬后,因病去世;第二位夫人華世琦為李烈鈞生了9個孩子。
李季平的父親李贛騮是李烈鈞最小的兒子,也是他的子女中“官銜”最高的一位,曾擔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現(xiàn)已79歲,定居北京。李贛騮常常對子女們說:“我們的血管里流淌著愛國家庭的血液,我們到哪里都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為國家和人民奉獻全部的力量。”
來源:新華網(wǎng)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