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記事開始就常聽父親井彰文講述爺爺們的事。父親告訴我們,他是井岳秀的第五個兒子,他們弟兄姐妹八人,他在家族排行里第九,二哥井紹文(家族排行第六)出生后就過繼給井勿幕。家族中爺爺井岳秀排行為十,井勿幕排行為十一,為了順口我們都叫井勿幕一爺。父親出生后一直由嬸娘(井勿幕的夫人)馬玉貞撫養長大,直至1947年嬸娘去世,父親因赴成都上學沒能趕回來,這件事一直成為他終身遺憾。
父親告訴我們,他祖籍陜西蒲城縣北井家塬,在清道光年間遷至蒲城縣大十字巷。祖母康氏生有三子,大伯父、父親井岳秀(字菘生)和叔父井勿幕。一爺井勿幕是辛亥革命期間中國同盟會陜西支部和陜西分會的創始人,比爺爺井岳秀小十歲。1903年他15歲時留學日本,1905年17歲時由徐錫麟、康保忠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是陜西籍入盟的最早盟員。他入會不久便主動向孫中山提出回陜西發展組織。1905年他帶著孫中山給爺爺井岳秀的親筆信,奉孫中山之命回陜西發展同盟會組織,任“同盟會陜西支部長”。一爺回陜后首先發展爺爺井岳秀加入同盟會,并在爺爺井岳秀協助下發展多名會員,于右任、胡景翼是他介紹加入同盟會的。他創辦《夏聲》雜志,發表《二十世紀之新思潮》,是最早介紹社會主義思想到陜西的人物之一。他獻身革命,以卓越才干和大無畏的精神,深得孫中山先生和黃興的贊許。孫中山先生曾給予高度評價,稱之為“后起之秀”,譽為“西北革命巨柱”。1917年被推舉為靖國軍總指揮。1918年葉荃率滇軍第八軍援陜,一爺井勿幕赴鳳翔勞軍并會商大計,返回時被反動叛軍暗殺在興平南仁堡,后草葬于蒲城縣東門外。1945年南京國民政府公葬西安市南郊韋曲北塬清涼山清涼寺旁。于右任爺爺代表國民黨主持公祭,追贈一爺井勿幕為“陸軍上將”,將小南門改為“勿幕門”,將四府街改為“井上將街”,在西安市革命公園建立紀念碑臺。

爺爺井岳秀
爺爺井岳秀陜西武備學堂畢業,資助一爺井勿幕留學日本,1906年經一爺井勿幕介紹加入同盟會后,積極參加推翻滿清政府活動,1909年因爺爺井岳秀在蒲城地位聲望較高,便于為推翻反清王朝做地下工作,被推選為“陜西諮議局常駐議員”,爺爺借此身份,以蒲城家中為活動據點,積極與省內外革命同志聯絡,發展組織,聲援“蒲案”,和一爺商量將家族巨額資產變賣,籌集革命經費。西安起義時爺爺井岳秀積極參與、帶兵占領軍械局,攻克滿城。隨后率兵聲援山西,阻止清援軍東進鎮壓革命。1913年爺爺井岳秀任陜西北路防軍統領,率兵北上,清除殘余勢力,1916年任混成旅旅長,駐守榆林。1916年爺爺井岳秀被臨時大總統黎元洪任命為陜北鎮守使,駐軍陜北二十三年。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第十二軍軍長、國民黨八十六師師長及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在陜北期間,頂著北洋政府的壓力,資助收留保護楊虎城爺爺,資助300余學生出國留學。得悉內蒙七旗王密謀脫離中國,召開各旗王會議,以“七可七不可”的主張,阻止內蒙獨立,確保國土完整。興辦教育和實業,1935年冬楊虎城張學良赴榆林和爺爺商討聯合抗日大事,并訂于1936年正月十五再次密談。不幸爺爺井岳秀在1936年正月初八突然去世。爺爺井岳秀去世后,張學良派他的私人專機親自將家人送往西安,安葬爺爺由楊虎城將軍和邵力子先生主持葬事,并葬于陜西蒲城縣縣東北宦村井陵,楊虎城爺爺立華表一對于陵墓兩旁,紀念爺爺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