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慶齡與孫中山的合影
1913年夏,“二次革命”失敗后,曾經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成為北洋政府的通緝對象,不得不再次流亡海外;此時,從美國留學畢業的宋慶齡,由父親宋耀如引領,來到孫中山身旁,成為他的重要助手和戰友,成為他終生不渝的伴侶……
壹
從小就非常仰慕孫中山
宋慶齡是孫中山的戰友宋耀如的女兒,從小就知道孫中山是反對清朝專制統治的英雄,了解父親在各方面支持他的事業,因而對他非常仰慕。
宋慶齡在自己的《自述》中曾說“由于家父是孫博士在其革命工作中最早的同志之一,因此在孩提時起我就熟悉他的名字和志向。”1907年宋慶齡到美國讀書以后,她的父親仍經常給她去信,寄發剪報材料,把國內發生的情況告訴她。
宋慶齡當年同學的憶述:“沉默寡言的慶齡把心思用于另外一種方面———潛心思考中國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內在意義,考慮她父親宋查理和他的朋友孫逸仙博士魂牽夢縈的革命事業的是非曲直……她在內心深處已經是忠貞不二地謀反了。”
貳
她的思想發生了飛躍
宋慶齡在大洋彼岸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專制統治時,這個一向沉靜溫雅的姑娘,在她著名的論文《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中,對新生的共和國充滿憧憬:“中國以其眾多的人口和對和平的愛,應該作為和平的化身屹立在世界上。”
這篇論文表明了宋慶齡對革命的理解,她把共和制度取代封建專制視為社會發展的必然。
還在五個月前,她在校刊上發表過《留學生對中國的影響》,揭露了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但卻認為這種狀況可以通過留學生出身的官員的“言傳身教”實現改革,“‘自由’與‘平等’不是靠罷工、騷動和政治混亂,而是靠更為普及的教育和啟蒙運動來保證的。”
辛亥革命使宋慶齡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飛躍。這為她不久以后全身心地支持和投入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叁
我當時并不是愛上他
1913年8月,宋慶齡從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畢業后,到東京去看望隨同孫中山流亡日本的父母時,會見了久仰的英雄孫中山。根據日本外務省的有關檔案資料記載,宋慶齡與孫中山有頻繁的接觸,并且還有不少書信往來。
由此,宋慶齡加深了對孫中山及他的事業的理解,當宋靄齡因婚事不再專任孫中山的秘書時,她繼任了孫中山的秘書工作,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中國的民主革命。
愛情,孫中山從未真正體會過的感情,不僅給他以慰藉,也成為激勵他在失敗中奮起的動因之一。年輕、美麗、溫柔、深情,充滿朝氣的宋慶齡還帶來了西方的民主主義。
而結婚對于宋慶齡,當時只意味著“委身革命”。多年以后,宋慶齡向埃德加·斯諾談到她與孫中山的婚姻時,用風趣和幽默的口吻表達了她當時的感情:
“我當時并不是愛上他,是出于少女羅蒂克的念頭!但這是一個好念頭。我想為拯救中國出力,而孫博士是一位能夠拯救中國的人,所以我想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