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中國兒童應有鞋穿
她的家庭是當時中國為數極少的、擁有西方教養和生活方式的富有的家庭。她在給美國同學的信中說:“我們的住房與衣著與歐洲人無異,甚至屋內的布置也是歐化的……我們的房子舒適而寬敞,各種現代化的設備一應俱全……”
是孫中山幫助她認識自己的祖國。“孫中山很窮,到十五歲才有鞋子穿。……他沒有米飯吃,因為米飯太貴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
“孫中山好幾次告訴我說……他下了決心,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這樣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就為這個理想,他獻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孫中山幫助宋慶齡具體深化了她原來的認識,“壓迫導致革命”。
伍
追隨在孫中山左右
宋慶齡婚后繼續全力投入到孫中山領導的捍衛共和的斗爭。討袁、護法、北伐諸役,孫中山的所有重大行動,宋慶齡都追隨左右。她協助孫中山起草《第二次討袁宣言》,組織出征軍人慰勞會并親率紅十字會員支持北伐,陪同孫中山觀察軍事要塞。
第一次護法戰爭失敗后,孫中山懷著極度的苦悶回到上海,是宋慶齡以溫柔體貼的照顧撫平了他心中的傷痕,并協助他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在孫中山著述《建國方略》時,宋慶齡則擔當了資料員、打字員和翻譯。
1918年夏,宋慶齡、朱執信幫助孫中山起草了致列寧和蘇維埃的電文,表示“中國革命黨對貴國革命黨所進行的艱苦斗爭表示十分欽佩,并愿中俄兩黨團結共同斗爭。”
當“五四運動”發生并影響廣州后,宋慶齡代孫中山起草了致廣東政府電,要求釋放被捕工學界代表。幾個月后,孫中山對五四運動作出了極高的評價:“自北京大學學生發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其將來收效之偉大且久遠者,可無疑也。”
陸
孫中山不再兜圈子
孫中山的許多文件、聲明、函電等等,都出自宋慶齡之手。但她也不是機械地執行孫中山的指示,而是將自己對革命事業的理解熔鑄其中。她對孫中山思想的能動作用與影響,可通過她對斯諾的講述而窺見一斑:
“他說得很謹慎,而他的著作也是經過編輯的,以免他的追隨者鬧分裂。我們辦事必須慎之又慎,他常常告誡我說:‘要按中國人的方式辦事———兜圈子———不能徑直沖向目標’。”
孫中山因年齡、閱歷以及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約,他邁進的步伐有時會顯得十分審慎。受過西方民主思想熏陶的宋慶齡,以她敏銳、活潑而激進的思想,對孫中山肯定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孫中山后來制訂三大政策和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時,雖然遭到國民黨右派的包圍和反對,受到國外反動勢力的威脅,可是他不再“兜圈子”,而“徑直沖向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