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望生活困難的哈薩克族患者烏拉孜一家(2009年7月11日攝 新華社發(馬愛國 攝)
56歲的四川人莊仕華在新疆工作生活了38年,仍是一副蜀人模樣:個子不高,皮膚白皙,說話輕聲細語。
這或許和他的職業有關:武警新疆總隊醫院肝膽外科專家——作為這所部隊醫院的院長,他更喜歡向人提起自己的醫生職業,而非職務。
一年四季,除了開會、回家,莊仕華總是喜歡穿白大褂。他給自己的定位是醫生,當一輩子醫生。
莊仕華的外公是名老中醫,母親也跟著學了一點。小時候,他常常看到母親采來中草藥免費給鄉親看病,到了飯點,還留病人在家吃飯。
“醫生給予病人的,首先是心、語言,然后才是藥草。”從18歲離開家鄉入伍參軍、立志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那天起,在莊仕華看來,每天都要和生命打交道的醫生,必須把病人生命當作自己的生命,把病人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
年輕時,莊仕華就惹人注意:病人喊輸液瓶里快沒液體了,他跑過來批評護士不盡心,態度不好;有了病人,即使自己不是主治醫生,也會上前幫忙,平時還搶著干一些護理工作……
“就他愛管‘閑事’!”和莊仕華一起共事20多年的肝膽外科中心護士長于曉萍笑著回憶說,“當年護士們只要聽到和莊醫生一起值班,都覺得痛苦。一個普通醫生,管的比院領導還寬,大伙私下里給他起了個外號‘裝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