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的一天,當柔情動聽的歌曲《十五的月亮》響起時,記者來到江陰市賓館,見到了對口支援霍城縣的江陰市援疆干部的“親友團”。
在江陰濃濃的援疆氣氛中,記者面對這群美麗堅強的江南女子,深深地被她們“一人援疆,全家援疆”的故事所感動,更為援疆人“建設邊疆,匹夫有責”的無私奉獻所震撼。
康曉玉:兩人擔子一人挑
挺拔干練,這是康曉玉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作為“全國優秀公安先進集體”江陰市公安局的一名女警,每年平均加班1000多個小時。三年前,丈夫王凱支援新疆,任霍城縣發改委主任。從此,兩個人的重擔就落在了她一人身上。“支援新疆是國家一件大事,我理解也支持。但是,自從王凱去了新疆后,我才懂得一個大寫的‘人’,要靠兩個人才能撐起一個家!”說起家的含義,康曉玉感觸最深。“當時啊,天都快塌了下來,女兒剛上一年級,婆婆患病,父親中風,除了上班送女兒上學外,還要抽時間照顧兩位老人。那些日子里由于過度疲勞,我不幸患上了亞級甲狀腺疾病。一邊打針吃藥,一邊堅持工作和照顧女兒,日子再難熬,也沒把自己生病的事告訴王凱。
遇到雙休日值班,康曉玉照顧不了女兒,就干脆給女兒報了美術、舞蹈、寫作、乒乓球等各種班,一天到晚排得滿滿當當,讓女兒有去處。那是一個星期天,康曉玉像往常一樣,起床做好了早飯,準備送女兒去美術班學習。女兒躺在被窩里,困得睜不開眼睛,嘟嘟囔囔地說:媽媽,“ 什么時候讓我睡個夠?”康曉玉抱著女兒忍不住哭了。
夫妻倆天各一方,每天一個電話成為習慣。2012年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康曉玉在電話里聽到丈夫聲音沙啞預感有事瞞著,追問后得知丈夫得了急性胰腺炎,急得她要第二天飛來新疆,還是被丈夫勸住了。5天后,王凱回到江陰市醫院治療,一周后病情有所好轉,便不顧醫生勸阻急忙出院。此刻,霍城縣一批招商項目正在加緊推進,他哪能呆得住,又回到新疆。“爸爸為什么不管我,要去那么遠的新疆?”起初,女兒并不理解。一天,在學習《孔繁森》課文時,語文老師深情地說:“我們班有一位同學的爸爸,為了讓邊疆的小朋友過上幸福生活,像孔繁森伯伯一樣去支援新疆,我們應該像這位同學的爸爸學習!”那一刻,女兒為有這樣的爸爸驕傲,像個大人似得更加懂事了。
今年初夏,江陰市下了一場大雨,車庫被淹,泥水沒過小腿。“媽媽, 別急有我呢!”女兒下了課后,挽起褲腿端起小盆往外舀水,母女倆整整干了3天,才把車庫里的水清理干凈。“女兒真的長大了!”丈夫在電話里欣慰地說。
張俊芳:和兒子一起長大
三年前,當得知丈夫談海平將作為援疆干部出任霍城縣經信委主任時,張俊芳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兒子只有5歲,母親中風癱瘓在床,里里外外都需要她照顧。一想起丈夫所承擔的援疆任務,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默默地為丈夫準備好行囊。
一個人支撐家庭,比想像要難得多。盡管,平時兒子由公公婆婆照顧,在江陰市檢察院反貪局工作的張俊英,一邊工作一邊將主要精力放在照顧母親上。
母親自從癱瘓在床后,情緒十分低落,看到自己拖累家人,幾次萌生了輕生的念頭。作為母親唯一的獨生女,張俊芳和父親輪流守在母親床邊。“媽,大夫說了,你只要配合治療,你的病一定能治好!”經過女兒細心照料和開導,母親慢慢想通了開始配合治療。
談海平也在千里之外為妻子解憂,從網上為岳母尋藥和搜集治療方法,每次回到家第一個要看的人就是岳母,拿出自己拍的照片,與岳母相約:治好病去看美麗新疆!就這樣,在家人的照顧下,老人的病一天一天好起來。“我不困,要等爸爸回家!”5月10日,霍城縣在江陰市舉行招商會,談海平提前兩天回到家。兒子談晟曉得知爸爸要回來,興奮得睡不著覺。兒子哪里知道,爸爸從新疆伊犁回到江陰老家很不容易。早上6時起床,坐頭班飛機抵達烏魯木齊機場后,再乘機飛往上海,下午16時左右到虹橋機場,再坐上三四個小時的汽車,到江陰市天都黑了。
去年“五一”,幼兒園老師要求給爸爸媽媽送個禮物。談晟曉給爸爸寫了一封信,信上畫了一幅畫,上面有衣服、玩具和餅干,寫了一句話:“爸爸,我愛你!”也許是路途太遙遠,也許是上天有意安排。一個多月后,恰巧在“父親節”那天,談海平收到了兒子的信。他把兒子的信,壓在辦公桌的玻璃板下,天天和兒子說說話,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他感到十分欣慰。“我是家里的獨生女,從小媽媽爸爸慣著,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差。自從海平去新疆后,家里的許多事要靠自己,感到和兒子一起成長!”張俊芳一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