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全面小康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的小康
近兩個月,江蘇鹽城市百萬居民賴以生存的水質大為改善。隨著飲用水源凈化生態湖——鹽龍湖的啟用,即使上游發生水污染,依然可以保證市區7天正常用水。
“這下我們再也不用為水污染擔驚受怕了!”亭湖區華城小區市民常文兵說。
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十年間,我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11年,全國七大水系的水質監測斷面中,I-III類水質斷面比例占56.3%,比2005年提高15.3個百分點。
——2011年,在監測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的城市占監測城市數的88.8%,比2005年提高28.7個百分點。
——2011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1255萬立方米,比2002年末增長2.1倍;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2.6%,提高42.6個百分點。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十年間,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日益成為人們的強烈共識;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日益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煤采完了、地塌陷了,百年煤城的發展道路如何走?
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的創大生態園,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給出答案。
蔬菜大棚里,小番茄、黃瓜、彩色水果椒色澤鮮艷;劃分整齊的水塘里,排列著鱘魚、胭脂魚等優良品種養殖網箱……令人驚嘆的是,這一切都建立在曾經是一片水塘的采煤塌陷區上。
自2007年起,創大公司開展塌陷區治理,不僅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還為600多名因采煤沉陷而失地的農民帶來就業機會。
十年間,我國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環境準入門檻,頒布了實施清潔生產標準,建立落后產能淘汰機制,加快了水污染治理,實施了新的飲用水衛生標準,推進了PM2.5等新國標監測……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边@句話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對于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的渴望。十年來,我國在做好節能減排“減法”的同時,也不斷做好生態建設的“加法”。
十年間,全國累計完成造林面積8.63億畝,是歷史上造林面積最多的10年。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大背景下,我國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雙增長。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快淘汰電力、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落后產能,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可以預見,隨著我國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發展綠色經濟的有效途徑,積極倡導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人們在青山綠水之間詩意棲居”的美好圖景必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