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索鄉,位于日喀則地區江孜縣郊外,多數村落緊靠204省道,乃薩村便是其中之一。
乃薩村的人丁興旺從公路兩旁密集的民宅即可看出,一排排藏式樓房整齊劃一,裝飾細致。
乃薩村村委會主任西洛,雖已年逾花甲,卻紅光滿面、聲音洪亮。在他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不僅飼養了羊、豬、雞等家禽家畜,而且還有一間農作物加工點。種地、糧食加工、外出務工……多種經營的鋪開,讓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我們一家年收入20萬元。”西洛捂住記者的耳朵說。老人介紹,現在村民的日子也是蒸蒸日上,有“吃穿問題”的家庭早年前就已經絕跡。
雖然當下的生活安逸自在,但西洛卻永遠忘不了舊西藏的貧苦生活。
作為農奴的后代,在舊西藏,西洛注定要忍受饑寒交迫的折磨。
“當時我的父母都是當地貴族莊園的農奴,為了生計,他們每天拼死拼活地勞作,根本無暇照料兒女,我的幼年就基本和爺爺一起生活。”
西洛對爺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爺爺身上那終年不換的羊皮襖。
“爺爺有生之年,我只見過他穿著一件羊皮襖,那是他唯一的衣服。”西洛清晰地記得,襖上的羊毛稀疏而沾滿污垢,保暖欠佳,可見這件皮襖的有多破舊,爺爺的形象活生生是一個被壓干榨透的暮年農奴。
“爺爺年輕時給莊園主干了一輩子的活,等到老去時卻沒有任何積蓄。在那個年代,和我爺爺一樣沒勞動能力的老人沒有棲身的住所、沒有充裕的糧食,這就是農奴的命。”
西洛說,爺爺和家人的窘境,讓自己不由心生悲哀,心想自己將來也注定會是如此,這是包括他在內的農奴的普遍思維。
“如果不是毛主席和共產黨解放了西藏,解救我們廣大農奴于水深火熱,我們和我們的后代注定一輩子要當‘會說話的工具’,是共產黨給了我們新生命,新生活。”
如今,膝下兒孫滿堂的西洛,看著自己兒女生活有盼頭,看著孫兒孫女上大學有追求,心中不禁感嘆時代的變遷。“我們要記住過去的黑暗,珍惜把握今天的幸福生活。”西洛如是說。(丹增平措米瑪 王杰 陳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