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驛站、今天繁榮和諧的“北大門”安多縣全景。熊川攝
安多縣旅游形象代言人。熊川 攝
穿過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翻過著名的唐古拉山,就來到了藏北第一縣、“西藏北大門”——安多縣。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方便的區位優勢,美麗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族風情,使安多縣成為那曲地區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一個大縣。
安多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團結帶領全縣人民,緊緊抓住穩定與發展兩大任務,全面實施“優化一產、管好二產、服務三產”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通過跑市場促流通,抓旅游帶三產,搞基建促牧業,草場到戶促生產,抓科教打基礎,跑項目快致富,輸勞務促增收,抓綜治保穩定等一系列措施,安多縣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日益繁榮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縣域經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小康安多、平安安多、和諧安多、幸福安多、生態安多”得以逐步實現。
安多縣也被全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評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百強縣”,全區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現在的安多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了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縣城的路寬了、街凈了、樓高了、電有了、夜明了、寬帶通了,城鎮規模擴大了,城市品位也提高了,一座新興的小城鎮在唐古拉山腳下逐漸崛起。
城鎮建設步伐加快
“安多變了,變化太大了!”這是如今到過安多縣的大部分人的印象。
的確,近年來,安多縣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大力投入城市市政工程、鄉鎮政權建設、城市供暖等47個項目,城鎮建設進一步加快,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縣城以安獅路、沈陽南路、通站路、文化路、高原路為主干線的城鎮網已初具規模,人行道、路燈、停車位、排水系統、垃圾處理箱等城鎮功能全面建設配備到位,城鎮服務功能明顯上升,目前寬闊整潔的街道、節能實用的路燈已成為安多的一道亮麗風景。
街邊的一座座小樓拔地而起,具有現代性、流行性、實用性和民族特色的安多辦公大樓、文化活動中心、三江源大酒店、卓格迎賓館、錯那湖靜河苑等標志性建筑先后建成。城市供暖從2002年起逐年升級改造,2005年實施了上下水項目,2013年實施了供氧加濕工程,目前供暖面積已達到24000平方米,供暖期間,室內平均溫度達到18度,基本解決了干部職工過冬問題,成為藏北首個機關小區、辦公樓集中供暖供氧加濕的縣城。縣城干部職工基本住上通電、通上下水、通閉路電視、通寬帶、通暖氣、通氧氣、通加濕的“七通”兩居室公寓房,有效破解了在零下30多度的情況下,上下水都暢通自如的生活難題。
今年,安多縣出臺了《安多縣基本建設項目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等規章制度,從項目決策開始到項目建設、竣工、驗收、后評價等全程跟蹤督察,規范了小城鎮建設管理。嚴格執行施工許可制度、批準開工和工程竣工驗收及備案制度,積極實行“差別化”管理,從工程類型、實體質量和施工、監理資質等方面分級,進行動態管理,確保項目質量有了質的提升。同時,政府將西藏門戶縣的美化、亮化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以格拉丹東、錯那湖為名片,“三江源”有氧酒店為支撐及藏北游牧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產業雛形逐步形成。
畜牧業快速發展
安多縣始終把建設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牧業產業化進程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并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實現了資源優化整合。
今年上半年,安多縣投入了300余萬元,重點扶持發展了13個鄉(鎮)經濟合作社,不斷推進牧業組織化水平。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加快建設牦牛、多瑪綿羊等特色品牌養殖基地,推進畜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突出扶貧重點,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大金融支農力度,進一步擴大支農貸款、扶貧貸款規模,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向牧區延伸服務,加快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服務的目標。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提、產、帶”為抓手,安多縣結合實際,打破傳統觀念,實施短期育肥實驗,力爭改變靠天養殖的牧業生產方式,通過科學飼養、管理,加快牧民對改造和提升畜牧業的轉變步伐,達到提高群眾的養殖積極性,并積累豐富的養殖經驗,通過科學手段實現增收致富。
安多縣冷庫建設順利開展,此項目的實施,可以延長牧業產業鏈發展,有效改變藏北牧民的傳統出欄習慣,推動四季出欄,增加牧民現金收入,解決肉類畜產品集中上市產生“賣肉難”和由于價格季節性波動造成的矛盾,實現均衡銷售。
近期,安多縣多瑪綿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工作已經完成。加速了以多瑪綿羊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帶動牧業產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全力打造推廣了安多縣高原生態品牌。
雁石坪鎮唐古拉山口民俗民風及風景展示項目有序進行。安多縣依托錯那湖國家名勝風景區優勢,新建總建筑面積329.23平方米,總投資400萬元,設有展示中心、游客休息室、氧氣庫、管理用房、客房的唐古拉山口民俗民風及風景展示項目。此項目的實施,為迎來過往的旅客提供了方便之所,體現出安多的人文關懷,突出當地特色和地理優勢,供旅客進一步深入了解安多旅游景點,推動了安多旅游業發展,促進了群眾就業增收。
縣域引資力度前所未有
近年來,安多縣經濟社會發展受地方企業少、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瓶頸因素制約,發展后勁不足。對此,安多縣結合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優勢,圍繞“優化一產、管好二產、服務三產”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經過推介、洽談、實地考察、征求牧民群眾意見、簽訂意向書五個階段,成功引進山西永鑫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投資8億元建設天然飲用水廠,浙江盾安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80億元擬在安多縣全縣范圍內建設總規模為300萬千瓦的風電場和50萬千瓦的太陽能發電廠,兩個項目近日皆已簽訂了投資意向書。
創新績效考評 激發干部激情
為進一步調動和激發各鄉(鎮)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安多縣拿出65萬元按季度作為13個鄉(鎮)的績效考評獎金,經廣泛征求意見,制定下發了《安多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2014年鄉(鎮)績效考核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采取了由鄉(鎮)聯系點的縣級干部、縣直各單位、縣級領導按照考評分占綜合考評分的20%、50%、30%的評分比例方式進行考評,現前三個季度已經考評完畢,共下發考評資金48.75萬元。
從考核情況看,各鄉(鎮)在落實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積極,配合業務部門工作主動性大有提高,激發了鄉(鎮)干部干事熱情,進一步筑牢了全縣干部職工扎根高原、激情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形成了珍惜榮譽、戒驕戒躁、振奮精神、再鼓干勁,以先進為榜樣,大抓工作落實的良好氛圍,為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僧尼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今年以來,安多縣政府在嚴格貫徹落實好上級各項民族宗教政策的基礎上,將改善寺廟僧尼居住、生活條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全年宗教工作縣財政投入248萬元,將寺廟維修和經堂維修列入為民辦實事內容,為8座寺廟機井項目投入78萬元,在原設計上全部改修為暖棚機井,有效改善了寺廟僧尼的生活基礎設施,確保了冬季僧尼24小時用水問題,廣大僧尼愛國愛教熱情得到進一步激發,感恩圖報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維護穩定思想得到進一步夯實。
兌現十三件為民實事
安多縣政府新一屆班子成立以來,以打造“清廉、依法、高效、團結”的團隊為目標,時刻把群眾滿不滿意、群眾答不答應和干部職工滿不滿意、干部職工答不答應,作為檢驗政府工作的衡量標準,出臺了《安多縣人民政府工作規則》、《安多縣政府采購辦法》等政府議事決策多項制度,精細政府工作,實行《政府縣級干部每周工作情況督辦制》、《周一維穩例會重大事項通報制》等制度,切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辦事效率,廉政建設取得新成效。
今年,在加大自身投入的基礎上,通過爭取國家項目、整合資金、加大自身投入等措施,投資8180余萬元,精心挑選牧民群眾關心的13件熱點、難點問題作為2014年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雁石坪鎮小康示范村建設項目,解決74戶困難群眾居住問題;實施白日寺、唐卡寺、窮宗寺、多瑪寺的寺廟維修和僧舍改造項目,改善寺廟僧尼生活環境;在縣城建設3座公廁,美化市容市貌;實施三產小區升級改造項目,提升縣城整體形象;實施縣農貿市場改擴建項目,增加市場容量;實施北部鄉(鎮)取暖、飲水工程,改善干部職工生活工作環境;提高聘用干部待遇;實施廳曲河橋建設工程,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加強鄉(鎮)文化培育,形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局面;實施學校取暖項目,解決師生因冬季天寒、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對鄉(鎮)公用經費進行提標,解決基層公用經費不足的問題;將優秀干部培訓考察經費納入政府預算,加強干部隊伍素質建設;將教育“三項”活動經費納入政府預算,確保活動取得預期成果。
實現縣城中小學全面供暖
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大力關心、支持下,安多縣教育投入不斷加大,硬件設施不斷完善,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牧民群眾送子女入學意識不斷增強,教育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農牧民群眾對子女的求學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安多縣地處西藏自治區北部,氣候條件極為惡劣。為了給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也為了更好地開展好教育各項工作,縣委、縣政府決定在2014年集中解決縣城4所學校供暖項目,列入2014年十三項民生工程之一。截至目前,縣城4所學校供暖項目已經全部完成,對于進一步推動安多教育事業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滿懷信心 憧憬未來
安多縣縣長熊川充滿信心地說:“現在的安多已進入最佳的發展期,縣委、縣政府有決心、也有信心在那曲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黨中央、國務院,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在沈陽市的大力支持和無私援助下,抓住各種機遇,利用好各種資源,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和扎實的工作措施,乘風而上,借機發展。將以加強牧業和牧區基礎建設為支撐,以牧業和牧區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為重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加快牧區勞動力轉移,拓展增收渠道;發展牧業產業化經營,加強牧業技術推廣和科技創新,打破傳統的牧業生產模式,走集體經濟的路子;加快項目建設,突出特色產業培育,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利用交通優勢,通過區內、藏南引進飼草,變放養為圈養,變靠天養畜為科學養畜,變以草促牧為退牧還草,增強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牧民增收。開發雪山、草原、藍天、湖泊及民族特色的旅游項目,拉動全縣經濟的發展;爭取更大的投資,夯實基礎,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記者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