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城關區奪底鄉蔬菜大棚基地。
■物價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它一頭連著消費者,一頭連著生產者。
從統計數據看,2013年1-10月份我區CPI累計上漲3.4%,高出全國0.8個百分點。其中,1-10月份CPI同比漲幅分別為2.1%、2.8%、2.4%、2.8%、3.4%、3.9%、4.0%、4.4%、4.3%、4.3%,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9、10月份同比漲幅在31個省區中最高,也是全國唯一一個物價處于“4”時代的地區。物價上漲,成為當前經濟運行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物價上漲給城鄉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同比和環比: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為同比和環比兩個指標,這是按照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的結果。與上一統計段比較,例如2013年2月份與2013年1月份比較,叫環比。與歷史同時期比較,例如2013年1月份與2012年1月份相比,叫同比。
一包鹽、一斤菜、一桶油、一袋面,都牽扯到老百姓最根本、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的物價上漲,給經濟運行帶來了不利影響,不僅抬高了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了居民生活支出,影響到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而且不利于經濟的健康平穩發展。
物價上漲導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物價上漲通過影響居民的實際購買力而影響其生活水平,對居民生活形成較大壓力。民以食為天,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物價上漲對不同收入家庭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其中對城鎮低收入家庭生活造成的沖擊最大,對家底微薄的農村家庭來說,更是難以承受、雪上加霜。
物價上漲導致居民財產縮水。我國是一個儲蓄大國,受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居民大部分結余收入都存放于銀行,一求安全,二求增值。但是物價的大幅上漲會導致銀行存款收益下降,一旦物價上漲率超過銀行存款利息率,出現負利率,居民存入銀行的錢不但沒有增值,反而貶值,從而導致居民財產縮水。
物價上漲導致居民消費信心下降。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肉禽蛋、鮮菜、汽油、柴油、液化氣等商品價格在高位運行,導致紙幣貶值,存款所代表的實物量減少,勢必影響消費信心和消費心理,家庭緊縮開支,精打細算,消費傾向下降,抑制了居民的購買欲望。
物價上漲后的幾年居民收入增長減緩。物價大幅上漲后,國家會采取相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控制物價上漲,在控制物價和發展經濟方面尋找平衡點,抑制投資需求,控制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發展速度的減緩將影響居民收入的增長。
【相關鏈接】
財政政策:包括預算、稅收、國債、補貼、財政收入和支出。如物價上漲時,政府會減少財政支出,抑制投資需求,擴大社會總供給,從而控制物價過快上漲。
貨幣政策:包括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匯率、信貸、貨幣發行。如物價上漲時,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來提高存貸款利率,吸引老百姓存款,減少貨幣供應量,來抑制投資和消費,從而控制物價過快上漲。
客觀全面平和地對待CPI
隨著菜價、肉價一路飆升,普通百姓也開始關心起CPI來。翻開賬本,肉價、菜價都翻一兩倍了,房租也漲了兩成,可當月CPI還是個位數,不免讓人犯嘀咕:莫非統計局的數據弄錯了,要不就是造假了?近年來,關于CPI是否反映真實通脹水平的爭議一直存在。專家指出,這既不能歸咎于統計數據,也不能簡單懷疑人們的感受。不同收入群體對物價的感受不同,不同消費結構群體對物價的感受也不同,同樣,不同地區物價漲幅不一樣,居民對物價的感受還是不一樣,這既有認識上的偏差,也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居民的心里感受與國家發布的統計數據有差異,導致即使CPI數據準確,公眾的信任度也較低,這是為什么呢?
【相關鏈接】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一定時期居民所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變動趨勢和程度。我國統計的商品和服務項目,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8個大類。
個體與總體的差異。一般來說,人們往往喜歡用少數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水平與相關部門統計的一攬子商品或服務項目的綜合平均水平相比較。比如,普通居民的賬本僅記錄了菜價及一般生活用品價格的變化,而統計局公布的CPI構成分為八大類262個基本分類,既包括價格上漲的商品,也包括價格下降的商品,還包括水、電、燃氣等由政府定價、價格相對穩定的商品,而且各分類的權重也不同。居民用對某一個或某一部分商品價格變化的感受,與根據全部商品價格平均計算出來的漲跌幅度相比較,必然會產生較大差異。
地域性的差異。人們往往喜歡用某一地域的價格水平與全區、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較。由于地區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較大,會存在價格上漲不同步,出現價格高地、價格洼地的現象。以2013年10月份的數據為例,全國CPI同比上漲3.2%,在31個省區市中,西藏最高,為4.3%,黑龍江最低,為2.2%,高低相差2.1個百分點,西藏的消費者可能會感覺全國的CPI低了,黑龍江的消費者可能會感覺全國的CPI高了。
個人承受能力的差異。地區間、行業間、群體間的收入個人承受能力的差異。地區間、行業間、群體間的收入差距較大,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也不同,對物價上漲的感受程度和承受能力也不同。比如,在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日常支出中,通常食品支出比重最大,當食品價格上漲較多時,必然會增加其消費支出,使他們的生活壓力增加,對價格上漲的感受尤為深刻,很大程度上會感覺發布的CPI數據偏低。而對高收入群體來說,食品支出占其總支出的比重相對較小,食品價格上漲對其生活的影響也較小。由此可見,收入越高,群體承受能力越強,對價格上漲的敏感性相對就弱一些。
即時與滯后的差異。老百姓對價格變化的感受往往是即時的、不斷變化的,而價格指數是一個滯后的統計指標,是事后的反映,它對市場價格的反映客觀上存在一個滯后期。如,10月9日發布的CPI數據是以9月份為統計樣本的,但人們感受更多的可能是10月9日當天或前幾天的市場價格變化。
人們對某一調查的樣本及統計口徑不夠了解。統計口徑是指統計數據所采用的標準,包括統計方式、統計范圍等指標,統計方法又包括抽樣調查、全面統計等,不同的統計口徑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統計結果。
除以上原因外,居民記漲不記跌的心理也會放大和加深其對商品漲價的感受。一種情況是我們一般對市場上商品或服務項目價格的下降不敏感,但對商品或服務項目價格的上漲比較敏感。比如,豬肉價格曾經降到1公斤12元左右的低點,大家沒什么反應。但當其價格穩中趨漲,進而開始持續上漲時,立刻引發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公眾和媒體之所以過度關注,其實還是記漲不記跌、不希望價格上漲的潛意識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