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計得失,不計回報,為解除農牧區群眾疾苦、改善農牧區醫療條件,奔波勞累,嘔心瀝血;他,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受到了雅礱群眾的普遍歡迎,被群眾親切地稱為“門巴雅古”(好醫生)。
他,就是湖北省第七批援藏衛生技術人才趙志剛。
援藏生涯即將結束,一年半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說起就要離開山南了,趙志剛心中有萬般不舍。
2013年7月,趙志剛帶著武漢市普愛醫院領導的重托和對雪域高原的無限憧憬,舍下對妻兒的眷念,來到了平均海拔3900米的山南地區開展衛生醫療援藏工作。
來藏之前,趙志剛就此次的西藏之行設想了很多,但初入高原的缺氧狀況,還是將這個年富力強的壯小伙打了個措手不及:頭疼心慌、胸悶憋氣、手腳發麻等高原反應接踵而至。
面對這樣的困境,趙志剛沒有絲毫退卻,硬頂著頭痛、胸悶等一系列高原反應堅持開展工作,將自己的心血全都傾注給了這個遠離家鄉的地方。“既然決定來了,就一定要盡自己努力做得更好。”趙志剛說。
身體的不適是短暫的,面對山南地區人民醫院簡陋的醫療條件,卻讓這個在一線城市三甲醫院做慣專業細化手術的醫生“傻了眼”:整個醫院外科僅60張床位(涵蓋腦外、胸外、普外、骨科等)、13名醫生(均為全科醫生)、3個手術臺、1臺麻醉機。但趙志剛沒有任何怨言,而是開始思考如何適應并融入新的環境。
2013年10月,一名藏族女病患次央因胸11脊柱結核需要接受手術,送來醫院時已出現神經損傷。由于條件和技術的限制,以往,這樣的病人不是送去拉薩接受手術治療,就是面對癱瘓的現實。趙志剛了解到情況后,利用該院僅有的普通手術床和笨重的脊柱減壓手術器械,采取枕頭墊高、繃帶固定辦法自制腰橋,順利為患者實施了脊椎前路手術,減輕了患者輾轉治療的身體痛苦和經濟負擔。
復拇畸形的手術矯正、肌腱神經血管損傷輔助切口探查修復、脊柱結核的前路手術、陳舊性孟氏骨折手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微創治療、胸腰椎骨折的微創手術、腕管綜合癥的診斷與治療……這是在趙志剛的帶領下,山南地區人民醫院實施的各個“第一例”手術,促進了該院骨科的發展。同時,他還參與了骨科疑難危重及急診手術90余例,實現了骨科病人的零轉院。
每一個援藏醫生來到西藏之后,都有一個相同的職責——“傳、幫、帶”。如何將內地先進的發展理念、先進的技術優勢帶到山南,從而實現山南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是趙志剛一直深入思考、努力破解的課題。
針對山南地區人民醫院醫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功底較為薄弱的實際,趙志剛采取“科內專業細化,專業人才優化”的措施,使每個外科專業都有固定的培養人員,都有專業的老師來帶教。他還自掏腰包,拿出4600余元購置了40余本專業書籍,在科室建立了一個小型閱覽室,方便醫生查閱;同時,結合臨床,以一個個鮮活的病例為教材,耐心細致地進行講解,手把手地帶教,無私地傳授和分享自己的經驗,搭建起了一個讓同行間相互交流、學習的溝通平臺。
醫院醫生倫珠對此深有感觸,他說:“看了這些書,再加上趙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蓖ㄟ^趙志剛一年多來的言傳身教,現在,地區人民醫院外科醫生的業務水平有了明顯進步,在臨床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病人的認可。
工作之余,趙志剛把對家人的思念、對孩子的牽掛深深地埋在心里??臻e時間,他會看看書、查查資料、寫寫論文,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或者聽聽音樂,學學藏歌,和朋友談談心、聊聊天,以豁達樂觀的態度享受這里不一樣的生活。
趙志剛在工作中揮灑汗水,在汗水中收獲喜悅,用實際行動,為“援藏”這個名詞注解出幸福與感動、溫暖與責任。一年援藏路,一生雪域情。在趙志剛的內心深處,山南早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記者馬靜 李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