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第一次見到拉巴次仁,是在他公司的院子里。當時正逢元旦,拉巴次仁帶著價值20余萬元的生活物資,給桑珠孜區城南街道辦的200名貧困戶送溫暖。
“我是農奴的后代,全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發家致富,更應致富思源、回報社會。”日喀則市政協委員、桑珠孜區工商聯副主席、日喀則市吉康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長拉巴次仁告訴記者。
從農奴后代到國家工人
1960年,拉巴次仁出生在日喀則市教武場居委會一個農奴家庭。小時候,拉巴次仁有兄弟姊妹七人,生活艱苦。
歲月流逝,拉巴次仁每天跟隨著父母的背影,聽著以前農奴悲慘的生活,在日喀則宗山腳下,一步步成長。8歲那年,拉巴次仁有了自己的課本、筆和書包,這把他樂壞了,也為他打開了一扇知識的大門。可惜的是,由于受那個時代環境的影響,不到一年,拉巴次仁就退學了。幾個月后,開始了他長達6年的學徒之路。“1970年至1975年,我在日喀則市鐵器廠當學徒工,當時每天工資是五角錢。”拉巴次仁回憶道,“但正是那幾年的學徒生涯,為后來我進步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5年的一個普通日子,卻成為了拉巴次仁人生的第一次轉折。那天,教武場居委會工作人員來到他家,告訴他可以去東嘎水泥廠當工人,領一份成人工資。原來,黨和政府有照顧貧困家庭的優惠政策。拉巴次仁一家人口多,收入來源少,加上拉巴次仁在鐵器廠當學徒,一直表現很優秀,所以居委會就把他納入到優先解決就業的范疇。就這樣,年僅15歲的拉巴次仁成了一名水泥廠工人。
之后,拉巴次仁由于工作積極、表現好,年年受到廠里表揚和獎勵,1980年他被調到日喀則公路工程隊工作。1993年3月,拉巴次仁被工程隊派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參觀學習。那次的內地之行,讓拉巴次仁大開眼界,也讓他走上了一條艱苦創業之路。
從“下海”單干到企業老總
上世紀90年代初,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大變革之時。1993年的內地行,讓拉巴次仁學到了不少的致富門道和知識。
1994年6月,日喀則地區公路工程隊為扭轉企業連年虧損的局面,響應中央減員增效的政策,鼓勵單位員工“停薪留職”,俗稱“下海”。拉巴次仁在一番思想斗爭之后,決定打報告“下海”單干。“當時我看到來日喀則旅游的人日益增多,而客運量有限,于是將目標瞄準了有著廣闊前景的客運市場。從城關營業所貸款3萬元買下一部二手北京吉普汽車,跑客運。”回憶起當時的“沖動”,拉巴次仁還心有余悸:“那可是3萬元貸款啊,如果失敗,我這一輩子都還不起。”
拉巴次仁懷著忐忑的心,開著自己的小吉普上路了。不管刮風下雨,他來回奔馳于日喀則—江孜—拉薩,像不知疲倦的機器。由于他干活勤快、服務態度好、客源穩定,當年拉巴次仁的純收入就有5000元左右。雖然辛苦,但比以前一個月幾十元的工資,劃算多了,這更加堅定了他繼續創業的信心。
1997年,拉巴次仁又瞄準了自己的老行當——建筑業。先是置辦翻斗車,接著成立了一支30多人的小建筑隊,搞砂石運輸、修水渠等。
本世紀初,黨和中央出臺了關于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當時,拉巴次仁的建筑隊得到了政府的幫助。2002年,他正式注冊資金618萬元,成立“西藏日喀則吉康建筑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現如今,公司已發展成為日喀則市著名的建筑公司。
每張獎狀就是一份榮譽
“這是我創業以來的第一份獎狀,也是我最珍貴的獎狀。”拉巴次仁指著一份有些“年頭”的獎狀告訴記者。上面寫著:“為當嘎村挖井,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為表謝意,特發此狀和榮譽證書。”那是1999年,他的建筑隊剛剛成立,承包到崗巴縣的一個小項目,并在崗巴縣龍中鄉當嘎村采挖砂石。在施工過程中,拉巴次仁發現,村里沒有水井,人畜飲水非常困難,水比油貴。他拿出17000元錢,在村里老人的指點下,找準水源,前后花了十幾天,打了一口6米深的水井,解決全村100多人和3000多頭(只)牲畜的吃水問題。為感謝拉巴次仁,崗巴縣為他頒發了獎狀。
“年楚河流域抗洪救災,重建家園先進個人”、“自己致富了,不忘扶貧工作先進個人”、“扶貧先進工作者”、“熱心幫扶獎”……每一份獎狀,記載著拉巴次仁的每一份榮譽。
為薩迦縣孜松鄉貧困戶修建住房、為桑珠孜區實施“百戶搬遷”工程、修建年楚河與雅江交匯處的“丁字水壩”、修建桑珠孜區敬老院……十幾年來,整個日喀則市都留下了拉巴次仁勇于致富思源、回報社會的身影。
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來,拉巴次仁累計為社會為人民無私奉獻近800余萬元。
“今年7月,我公司自己打造的酒店就要開張了。我相信,在黨和政府好政策帶領下,公司會越做越大,那份責任也會愈加堅定。”采訪結束時,拉巴次仁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