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芝地區漂亮的農牧民安居房。(林芝地委宣傳部提供)
記者:沒有農牧民群眾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請卓嘎專員介紹一下林芝地區以農牧民安居工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卓嘎:2006年,區黨委決定實施以農牧民安居工程為突破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計劃用5年時間使全區80%住房條件較差的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新房。5年來,林芝地委、行署認真貫徹落實這一惠民政策,全民動員、全面實施,使林芝農牧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采取“六個突出”,實現了“六個確保”。
一是突出科學規劃,確保安居工程建設規范合理。按照“改造一處就成為一道風景,建設一片就成為一個亮點”的原則,把安居工程建設與當地民風民俗、居住習慣,以及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保護環境資源、旅游開發等相結合,實現了安居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安居與樂業相結合;
二是突出資金整合,確保安居工程建設順利推進。采取政府幫一點、援藏投一點、銀行貸一點、群眾籌一點的辦法,整合各方資金,保證安居工程順利實施。根據自治區補貼標準和自身財力,給予每戶1——2.5萬元不等的財政補貼,五年來,各級財政累計投入4.34億元,援藏資金投入0.33億元,發放專項貸款1.72億元,農牧民自籌及投工投勞折合20多億元;
三是突出統籌兼顧,確保安居工程配套設施同步建設。加快實施水、電、路、訊、氣、廣播電視、郵政和優美環境“八到農家”工程,實現了配套設施與安居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建設,徹底改變了過去農牧民“木板蓋頂、土坯筑墻、人畜混居”的狀況,農牧區面貌煥然一新;
四是突出群眾意愿,確保農牧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做到了“引導不主導、幫助不代替、支持不包干”,不搞一刀切,能大則大、能小則小,干什么、怎么干,充分尊重群眾意愿;
五是突出首要任務,確保農牧民收入持續增加。堅持把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多栽搖錢樹、廣開致富路。5年來發放涉農貸款10.75億元,落實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3.86億元,落實糧食直補、農機補貼、農村沼氣等各類補貼1.44億元。建立了一批農業產業化基地,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益;
六是突出觀念更新,確保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隨著農牧民安居工程的實施,農牧民群眾對科技、文化、衛生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理念深入百姓心中,崇尚文明、崇尚現代的生活意識明顯增強,改變了陳規陋習和不良生活習慣,樹立了健康文明向上的新追求。目前全地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10元,仍位居全區第一。同時還涌現出4個國家級文明村鎮、10個自治區級文明村鎮和110個自治區優秀文明戶。
五年來,林芝地委行署共向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25億多元,完成安居工程24628戶,受益人口12.37萬人,95%以上的農牧民住進了安全適用新房。如今在林芝的廣大農牧區,村容整潔、設施齊全、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百姓思穩定、求發展,向往新生活的愿望強烈。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考察林芝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后,給出了“四高一好”、“三個一樣”的評價,即各級重視程度高、群眾參與積極性高、規劃建設質量高、管理水平高;安居與樂業結合好,城郊和農村一樣、主干道、大路邊和大山溝里一樣,貧困戶和富裕戶一樣。可以說林芝地區以安居工程為突破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走在了全區前列,林芝地區已經成為西藏對外的的形象窗口。但新農村建設后續工作,特別是配套工程仍在全面實施過程中,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按照區黨委政府關于安居工程建設的部署要求,實施好水、電、路、訊、氣、廣播電視、郵政和優美環境“八到農家”工程,推動農牧區面貌實現更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