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年交易額達36億 昆明斗南花海傳奇30年
“游客是先知道昆明,才知道斗南。花界業內人士,則是先知道斗南,才知道斗南在昆明。”30年的時間里,斗南從滇池邊的一個魚米鄉,經歷巨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著名花市,2011年花卉交易達36億元,中國市場上每10枝鮮切花中,有7枝出自斗南。遠至越南、緬甸的玫瑰在此參加拍賣交易,國內浙江的非洲菊、海南的配葉到此交易,除了鮮切花,斗南的盆景苗木市場潛力巨大,每天有1萬余客商活躍在斗南,“斗南花卉”品牌價值達32億元。
這個滇池邊的魚米鄉,仍然保留著濃郁的農耕色彩,但同時,來自省內外的物流花卉企業迅速在此集聚,花產業鏈迅速形成,30多年間斗南正在經歷一段傳奇巨變。
斗南農民最能吃苦
“斗南的婦女,一天能剪6000枝花,剪完回家要修整、包裝,再連夜運到斗南花市拍賣,非常能吃苦。”斗南街道辦副主任張增福是土生土長的斗南人,他熟知斗南鄉親。
斗南人的聰明能干和隨機應變也是出了名的。斗南是滇池邊的魚米鄉,最早以種稻谷、打魚為生,抗戰時候因為人口增加,斗南開始種菜較多。到60年代,斗南人開始規模化種菜。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老先生引進劍蘭栽植起,斗南人發現了種花比種菜還賺錢,于是規模化的種花業與種菜業同時發展。
種花一村一品,像江尾以康乃馨為主,小古城以玫瑰為主,村民們可通過節令和修剪精確控制花期,其產量和品質在全國都是第一位的。種菜的復種指數達到600%,每塊地一年可收獲6次。
隨著斗南發展花卉交易,不少農戶開始做花卉物流交易,也有農民開鋪面做花卉、盆景生意。項目落地,滇池“四退三還”及生態禁建區建設,使斗南街道辦原來7457畝土地,減少為5101畝土地,農民被征地后,2011年,斗南外出租地種植花菜的農民達到1887戶,2010年,呈貢全區外出租地83000畝中,斗南農民租地就達28032畝,占外出租地總數的約四分之一。
外出租地多的達到50畝至200畝。租地多了,自己忙不過來,斗南花農也開始喊工,剪一枝花2分錢,熟練工一天能剪6000枝花,收入可達120元。
從路邊市場到國際交易市場
斗南最早以路為市,村里的市場成堆賣鮮花的同時,也帶活了昆明最早的兩個花市,尚義街花市和國防路花市。農民當時是扁擔加籮筐來賣花,現在則是開著小車來賣花。斗南社區最早的花市是辦事處建的占地10畝的市場,1999年建成了74畝的花卉市場,2002年建成了占地187畝的國際花卉拍賣交易市場,鮮花從斗南通過飛機源源不斷運往全國。
昆明斗南國際花卉產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董瑞介紹,上世紀80年代,全省花卉種植僅幾千畝,2011年花卉種植達到70萬畝,昆明17萬畝,全省花農達81萬人,帶動的花產業物流、包裝航空代理等產業鏈從業者350萬人。這一產業鏈的引擎就是斗南花市。通過斗南市場,鮮切花源源不斷銷往全國,每10枝鮮切花中,有7枝出自斗南。1999年斗南花卉年交易額4億元,2011年則達到36億元,增長9倍。
原來的斗南社區是個農村,現在這里集聚了1千多個企業,采購點達幾千個,除了鮮切花,還有經營種苗球莖、噴灌設施、大棚、花瓶花盆等配套的企業,形成了集群效應和完整的產業鏈。與荷蘭的花市相比,荷蘭注重的是拍賣、物流和科研,而斗南的特色則是產業鏈的齊全。
斗南正在建設國際花卉產業園區,2013年將建成一期,將結合建設4A級旅游景區發展花卉業,我們說的“吃花飯、喝花酒、逛花市、洗花澡”五朵金花,還將開發花卉紀念品、開展花卉體驗,還要展示花歷史、建花卉博物館。
現在斗南花市僅有兩條花街,未來園區將有6條主要道路,從現在的74畝市場發展到1020畝市場。將建設國際花卉總部經濟區,引進知名花卉企業。
斗南花卉市場現在鋼架大棚等與花卉、盆景擺在一起,未來將劃行歸市,更加規范。
花農退出滇池濕地
據斗南街道辦張增福副主任介紹,滇池“四退三還”恢復濕地,斗南共退出1059畝土地。目前這里全是種花的好地方,氣候適宜,水量充足,但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出發,花農們無條件退出滇池界樁外100米。
退出濕地后,花農們獲得租地費每畝5000元,如果種花,每年農民可獲得4萬元收入。
斗南的小古城等社區,正處在昆明主城和呈貢新區之間的禁建區。這里除了種樹外,禁止一切開發建設,小古城等社區拆除了玫瑰種植大棚,把土地租給苗木公司在此種植苗木,苗木拔一棵,補一棵,保持林木覆蓋率,每畝地租金最高達到1萬至1萬2千元。(楊理銳)
來源:昆明信息港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