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金融辦:內外交困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近年來,昆明中小微企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促進就業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末,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到418391戶。其中,內資企業11167戶,私營企業95310戶,個體工商戶309676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385戶,企業注冊資本39237363.42萬元。按照企業劃型標準,全市小微企業戶數在總量中占較大比重;非公經濟主體中,絕大多數是中小微企業。
盡管發展迅速,中小微企業卻存在融資渠道窄、融資規模小、融資成本高、融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今年一季度,昆明中小企業新增貸款41億元,占全省的58.7%,不僅低于以往占比,且與昆明在全省的經濟地位不匹配;在全省貸款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基礎上,昆明貸款增速較全省低1.2%。
“融資難”制約著全市中小微企業進一步發展。那么,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癥結所在?
昆明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內外交困是導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中小微企業存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有待提升。
中小微企業“先天不足”
該負責人表示,中小微企業自身存在缺乏現代企業制度、產權結構混亂、經營行為短期化、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場競爭力不足、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使得銀行不愿承擔向其發放貸款帶來的風險。相較大企業,目前僅幾萬元、幾十萬元的小額貸款難以滿足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需要,但由于缺乏合格抵(質)押物,中小微企業又難以獲得大額貸款。
市內某小微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今年我們打算向銀行貸款200萬元,但咨詢過多家銀行后,沒有一家貸給我們。因為沒有抵押,我們一分錢都貸不到。”
此外,過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也是致使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之一。目前,國內風險投資行業剛起步,中小微企業板塊上市門檻較高,發債融資成本高于銀行借貸。因此,創業板雖已推出,但目前上市的主要是規模較大、發展較成熟的中型企業。
金融服務能力尚待提升
“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存在的金融服務體系、銀行金融服務不完善等問題,也是導致‘融資難’的原因之一。”該負責人說。
金融機構從盈利、風險性等方面考慮,使其在網點設置、業務拓展方面較為謹慎。目前,昆明三大板塊中,經濟相對發達的第一板塊集中了銀行、證券、保險及信托等近80%的金融資源,第二板塊集中了11%的金融資源,第三板塊只占9%的金融資源。金融資源的分布結構直接導致部分中小微企業由于所處板塊不同,享受到的金融資源差異較大,難以有效滿足其金融服務需求。
在金融服務方面,目前,銀行業存在中小微企業業務尚未完全獨立、欠缺對中小微企業貸款考核激勵和問責免責制度等問題。
2008年以來,監管部門一直倡導銀行建立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必須于2009年6月末前完成專營機構構建。但目前即使如期完成總行層面專營機構的建設,其分、支行層面的機構設置及人員配備、信貸審批等仍未完全實現中小微企業業務的獨立開展,甚至部分專營機構僅是在業務部下加掛一塊牌子,人員、業務、級別并未發生實質變化,換湯不換藥的做法難以推動中小微企業業務的有效開展。
同時,對于銀行從業人員,開展中小微企業和“三農”業務相較大企業大客戶而言,信息獲取成本高,展業成本大,收益率卻相對較低,特別是出現問題后,往往展業人員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責任,因此從業人員積極性不足。
此外,融資擔保體系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有擔保機構267家,注冊資本265.4億元,平均放大倍數(在保余額/凈資產)0.88。這些數據表明,全市融資擔保機構資本基礎較好,但現有擔保資源未發揮應有作用,擔保資源浪費和有效擔保缺失并存。為提高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擔保能力,需要加強全市融資擔保機制建設,整合、盤活、優化擔保資源,提升融資擔保機構的信用等級和業務能力。
為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目前,有關部門聯合各金融機構已開始采取相應措施,請關注本報后續報道。(記者 李思凡)
來源:昆明日報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