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撫仙湖保護與治理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的撫仙湖,蓄水量200余億立方米,至今保持一類水質,是我國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水資源儲備。但今年來,撫仙湖旅游地產開發的違法現象多次曝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撫仙湖污染從哪里來?如何保護治理?旅游地產還開發嗎?7月25日在“美麗云南幸福玉溪”新聞發布會上,玉溪市政府回應了公眾關切。
污染從哪里來?
玉溪市市長饒南湖:根據對撫仙湖污染源的調查,約有70%的污染來自農業面源污染。撫仙湖流域有15萬畝農田,多以種植蔬菜為主,耕種過程中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由此成為撫仙湖污染物類型氮、磷的主要來源。撫仙湖由103條入湖河道,主要的河道34條,其中污染較為嚴重的有16條。
撫仙湖的第二大污染源是生活污染,約占30%。這是因為撫仙湖流域生活著18萬名老百姓,包括距離水面100米范圍內的2萬多名。以每人每天5到10公斤的生活污水排放計算,試想一下,有多少污水排進了撫仙湖?
經玉溪歷屆黨委政府努力,目前撫仙湖周邊的工廠、礦山已經全部關閉,工業點源污染基本消除,撫仙湖的污染源主要是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
如何保護治理?
玉溪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勇:根據有關規劃,“十二五”期間,玉溪市將籌集投入資金105億元,全面推進撫仙湖保護治理,確保一類水質。
治理工程包括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入湖河道綜合整治、環湖截污工程和撫仙湖補水工程等,其中面源污染治理是重中之重。玉溪市正在新環湖路內側實施“四退三還”,即退人、退田、退房、退塘,還湖、還林、還濕地。初步測算,需要搬遷9273戶27180人,拆除建筑235萬平方米,退出農田5600畝,還要退出所有的魚塘。目前,“四退三還”和“拆臨拆違”工作正在推進。
在撫仙湖北岸,即眾多入湖河道的入湖口和湖面的下風向,玉溪市計劃用3年時間建設1萬畝濕地,充分發揮濕地在治理水污染方面的作用。
玉溪市市長饒南湖:為了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玉溪市著力從產業結構調整上做文章。首先是在一產內部調整結構,引導農民將高肥、高藥的作物改種低肥、低藥和高效益的品種,如大力推廣藍莓和蓮藕。有關試驗顯示,種植藍莓與菜豌豆相比,每畝減少氮肥用量84%,減少磷肥用量73%。
其次是引導農民向三產轉移,政府支持發展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為農民提供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吸引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旅游地產還開發嗎?
玉溪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勇:撫仙湖的保護治理,需要在整個流域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大三產,降低一產比重。做大三產的重點是旅游開發,在這方面撫仙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撫仙湖本身是200億立方米一類水質的“高原明珠”,同時毗鄰世界遺產澄江化石地,旅游資源富集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還有各級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和支持。
對于撫仙湖的旅游開發,玉溪市委托清華大學做了一些研究,將撫仙湖與千島湖、太湖等在旅游產品選擇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認為,旅游地產是撫仙湖產業結構調整的一條出路。當然,在做好旅游地產開發的過程中,要有相應的措施和辦法,切實保護好撫仙湖這一潭碧水。(伍曉陽、李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