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器官捐獻現狀觀察 守好界線莫談錢
師宗器官捐獻者李培蓮 供圖
從10月份開始,我們一直在關注官渡區第一中學語文老師劉文萍。她今年46歲,一次講課中,她突然倒在講臺上,7天后與世長辭。
家人根據她生前的意愿,捐出她身上有用的器官,挽救了3個生命,幫助兩個人重見光明。
隨著媒體對劉文萍一波又一波的關注,記者也于近日探訪了從捐贈者、協調員,到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的工作流程,期望由此還原人體器官從捐獻到移植的整個鏈條,并從中思考器官緊缺背后的捐獻瓶頸。
讓生命去延續
近兩年,器官捐贈這個群體頻頻被關注,他們在生命垂危之際,用自己有用的器官造福他人,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在這個世上,關注著他們的親人。
幾個月前,劉文萍和女兒王奕程在看電視,劇中一個年輕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選擇了捐獻器官。母女倆探討生與死、探討生命的意義。“當時媽媽說,以后要是不在了,就把能用的器官捐獻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話題在幾個月之后成為了現實。
“媽媽一直教育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媽媽發生意外后,我想起了媽媽的話。選擇這樣做,我會覺得媽媽依然沒有離開這個人世,她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在延續!”王奕程說。
“當孩子(王奕程)提出器官捐獻時,一開始我們都是不同意的。尤其是我80多歲的老父親,覺得很難接受。但是孩子給我們反復做思想工作,最后我父親也說人死了與其變成一把灰,還不如讓她的生命在別人身上延續!”劉文萍的四妹說。
今年5月2日,曲靖市師宗縣農民李培蓮在大棚里勞作時,突發腦溢血,丈夫楊書龍緊急將她送往云大醫院搶救,在醫生的努力下,也沒有讓她轉危為安。
在生命垂危期間,丈夫根據李培蓮生前的意愿,找到云南省器官捐獻管理辦公室,咨詢相關情況,辦理捐獻器官的手續。
但這還需要李培蓮兒子和父親的簽字同意才能進行。之后,按照捐獻器官有關規定,師宗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多次和其兒子、父親做溝通工作,希望完成李培蓮的心愿進行器官捐獻,挽救他人生命,讓她的生命和愛得到延續。
按照中國人的喪葬習慣,家人們都希望逝者能保持身體的完整、“體面”地離開人世。這種傳統觀念在農村尤為根深蒂固。在工作人員和丈夫的努力下,李培蓮兒子和父親最后簽字同意。
李培蓮醫治無效去世,在確定生命體征全部消失后5分鐘才動手術,她捐獻了一個肝臟和兩只角膜,拯救了一位重癥肝病患者的生命,同時讓兩位眼疾患者重見了光明。
楊書龍說,“有一次晚上在看電視的時候,看到捐獻骨髓和器官的視頻,李培蓮對我說,‘萬一哪一天我走了,我希望把我的器官也捐獻給別人’。后來也說過捐獻器官的事。”
現在李培蓮以另一種方式存活在世上,楊書龍特別欣慰。“我是和她一起填寫器官捐獻自愿書的,有一天生命無法延續時,也想以這種方式幫助他人。”
更早的2012年12月29日,東川10歲的小琴琴遺體告別儀式在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舉行。小女孩睡在手術臺上,神態安詳,身旁有鮮花和她生前喜愛的玩偶。20分鐘后,器官移植手術開始,小琴琴的肝臟、兩側腎臟和兩個眼角膜分別被取出后,立即被分別送往另一個手術臺。
小琴琴屬于意外受傷,經過18天的搶救無效死亡后,她的父母決定捐出女兒的器官,換來了5名患者的新生。
云南省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梁云生介紹,云南省累計實現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44例,其中在2014年1月至11月為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