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和管理人才奇缺
與普通建筑修理不同,歷史建筑修繕需要更多專業技術和經驗。而目前,具有專業技能和經驗的歷史建筑維修工人很缺乏。
“培養技術工人是件很花錢的事,”余健感嘆,“一個好的技工,每月工資一兩萬也不為過。不過很多公司都不舍得在這方面投錢?!?/p>
歷史建筑保護人才,還包括經營管理人才。這種人才既要“懂”歷史,又要會經營。他們能化腐朽為神奇,把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達到雙贏局面。杭州也有范例,比如西湖邊的歷史建筑。往往用作高檔商業會所,既保護了建筑體,又不愁資金問題。但總的來說,歷史建筑的保護經營人才還是非常缺乏。
國民觀念有待提升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政府對歷史建筑保護的重視大多是由國民的熱情推動。美國國家歷史保護基金會的建立就是由民眾推動,但國內民眾對歷史建筑保護的意識卻不強。
“國內的有錢人比較傾向于把錢投到慈善上,對歷史建筑的投資極少?!闭憬」沤ㄖ芯吭涸洪L黃滋說。
雖然杭州市歷史建筑保護的資金來源中有“社會各界捐贈”一項,但目前,每年的捐贈款仍屬“九牛一毛”。
另外,民眾對歷史建筑保護缺乏熱情,還表現在歷史建筑的產權所有人身上。他們往往嫌手續煩瑣,資金太高而放棄對歷史建筑的修繕保護。
歷史建筑保護的世界經驗
政府主導的“杭州路徑”
杭州目前的歷史建筑保護思路,是徹底的政府主導。
主要資金來源就是市級區級各級財政投入。政府主管部門是歷史建筑保護管理中心。一般來說,一個歷史建筑保護的緣起,是產權人或單位及熱心市民的推薦,然后歷保辦牽頭組織市規劃局和市園文局共同召開專家評審會審核并確定名單,接下來就是調研、查找資料、撰寫標志牌,最后是掛牌保護。此后,由歷保辦組織志愿者進行調查、區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巡查、市歷保辦工作人員不定期抽查,這樣來監督歷史建筑的保護。一旦發現問題,發放整改通知書到區里和產權人、產權單位手上,責令整改或修繕。
歷史保護建筑修繕的具體流程則是:由個人或者單位申報到區,區建設局共同確定維修方案,再報請市歷保辦審核,市歷保辦牽頭組織市規劃局和市園文局共同召開專家評審會審核方案,再將方案返回區里、產權人或單位組織施工。
民間組織強力介入的“意大利模式”
古建筑保護隸屬于文化遺產保護,在全世界,“意大利模式”尤其受人推崇。意大利的文化遺產保護,主體是政府,但在提供專業意見和監督兩方面,民間組織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