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幢清代庭院,修葺后售價超千萬。

場地上整齊排列著等待組裝的柱子。
這些古宅從哪里來,賣到哪里去
老朱告訴記者,像他們這樣的場子,每年賣出的古宅大約有五六座。那么這些老房子都是從哪里收來的,又賣往何處,在這個過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命運?
1
尋找
收舊貨的當“線人”
老房子至少70%完好
前幾年,這些做古宅生意的老板大多在義烏、東陽、蘭溪的農村收房,“現在金華地區已經很少有好的貨源了,江西和安徽可能還有。”
張祝安說,舊貨市場的、收購舊家具的都會和他保持聯系,他們走街串巷,發現哪個村里有老房子,就會給張祝安打電話,或者用相機拍下來。
如果判斷老房子有價值,張祝安就會親自上門,“我們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要,起碼要保證70%以上是完好的。”
2
收購
1922年建造的“三余堂”
整體收購價18萬元
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74歲的歷壽田就賣過一座老房子——五六年前,在舊村改造中,他家的老房子被收去賣到了湖州南潯。
歷壽田家的房子叫“三余堂”,共24間房,有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大花廳,由11戶人家共有。
“房梁很粗,有4米多長,20多厘米寬,60厘米高。”歷壽田依稀記得,房子是1922年造的,建造者是當地的一位火腿商人,1949年,歷壽田的父親分到了其中兩間。
五六年前,古宅中間商收購了整個“三余堂”,總價18萬元,歷壽田家分到了大約2萬元,“如果沒人來收,我們自己也就可能當廢木頭賣了,最多賣一兩千塊錢。”
3
搬運
一個花廳拆了四五天
每根木頭都要編碼
歷壽田說,拆房子那天,來了十幾位工人,花了10多天時間才拆完,連石板都拆走了。
最難拆得就是花廳,用了四五天時間,“最后大概用了十幾輛大貨車,才把拆下來的東西全部運走。”
拆走“三余堂”的正是張祝安,他告訴記者,僅僅拆房的費用就用掉了兩萬多元,“我們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要,起碼要保證70%以上是完好的。”
張祝安說,將整棟老房子完整地搬遷過來是件技術活,“要找專業人士來拆,每根木頭、石塊上都要編碼,方便回來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