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不是人多就能開的
賣書的人和愛書的人還在爭論
“城市化的進程,使杭州城區不斷擴大,讓杭州成為‘大杭州’。然而,開書店的人的腦子里,‘為小杭州服務’的觀念或許還是根深蒂固。”與記者聊到文化分布的話題,文學評論家夏烈開門見山,拋出見解。
無論是鐵驢書社的楊曉海還是真友書店的嚴志暉,對在新區開書店都極為謹慎。“城西的讀書人群集中,書店不嫌多。但是,不是人多就能開書店的。比方說農貿市場,人多不多?在那里開書店,半家都嫌多。”楊曉海說。
夏烈并不同意這樣的看法。“新城區大量新遷過去的居民,都是結婚年齡的白領、上班族,他們有經濟實力,也有文化素養,而且新區娛樂生活設施的不完善,租金也相對便宜,其實正是書店的機會。”
為什么書店不愿搬到新區?“其實書店還是一個交流互動平臺,出版社經常會把作者帶到書店來做新書宣傳。”夏烈分析道,“這方面,人流量大、位置居中的老城區書店比較合適。而偏遠新區因為人少,出版社和作家都不太愿來。”
“我覺得,書店經營者應該轉變觀念,不要老是想著開一個店為半個杭州服務,而是要走小、精、專的道路,為一塊區域服務。”不過夏烈坦誠,尋找讀者群是需要時間的,新區的書店在一段時間內必然很艱難。“所以,媒體要多多支持書店,網絡、電視、報紙,一起把好的書店包裝成有品位的時尚場所。”
“更重要的是區域政府的作為。”夏烈說,書店當然不是拉動GDP的利稅大戶,但對提升區域品位、營造文化氛圍大有助益。“如果區域政府對書店以減免租金稅收、牽線搭橋等方式進行扶持,養出一批知名的特色書店,成為全國的典型,也是讓父母官臉上有光的一件好事。”
來源:浙江在線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