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本科生張俊科研小組,在張瑞宏教授的指導下,成功研發出一種全年全天候智能化立體多層種植裝備,解決了傳統溫室單層種植、冬季喜溫作物種植成本高、溫室無法移動而導致的連作障礙等問題,大大提高了溫室種植的經濟效益。據了解,該作品目前正在申請一項國家專利。
隨著我國相關省份優質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和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以種植裝備為代表的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在所有的設施栽培面積中,大型現代化種植裝備的增長速度最快。近年來,我國的溫室種植面積雖然在不斷地擴大,但總體上還存在很多缺陷,遠遠落后于國外許多國家。目前,我國的一般溫室種植裝備普遍只能實施單層種植,不可移動,溫室的地面上部分空間難以充分開發利用,大大浪費了溫室資源,同時還不能長時間種植同一種植物,即產生連作障礙,這也是如今世界溫室種植亟待解決的難題。此外,對于傳統溫室,種植冬季喜溫作物能耗很大,成本居高不下,溫室環境控制(溫、光、濕)水平也較低,不能做到高精度的智能化控制,且CO2氣氛的控制也尚未開展,嚴重制約了溫室種植的出產量。
機械學院研究的新型溫室種植裝備則有效地打破了這些設計僵局。據了解,張俊科研團隊創新地采用無磚土可拆卸式立體多層質基栽培盤鋼架結構,且裝備允許整體吊裝移動,可充分利用室內空間,在大幅提高溫室面積利用率的同時,還很好地解決了連作障礙等問題。在溫室環境控制方面,該溫室設備在白天利用可收放式太陽能拓展集熱裝置吸收太陽熱量對室內進行加溫,入夜后則通過加熱器進行加溫,同時還采用高真空平板玻璃與高強度支撐多層復合保溫材料相融合的高效透光保溫結構,以達到全天候保溫效果,方便了冬季喜溫作物的種植。此外,該溫室還增加了CO2濃度測試儀、加濕器以及溫度、濕度傳感器等,全面實現溫室環境的智能化控制,提高作物出產量。
據張俊介紹,他們的新型溫室設備創新性強,太陽能利用率高,環境控制效果好,適用于邊遠荒漠地區以及海島駐防的生活保障、建筑物屋頂利用、大面積種植的育苗工程等,適用范圍廣,每臺有效種植面積85㎡,相對傳統溫室而言可提高土地利用率5-6倍,且CO?氣肥的施用能提高單位面積蔬菜產量80-90%。該溫室設備每套按5萬元計算的話,兩年就可回本,經濟效益高,是我國設施農業升級改造后的新一代溫室,現已于揚州馳城石油機械有限公司正式進行生產。
(記者 宋文偉 通訊員 劉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