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早晨,一條30厘米長的江刀被拉出水面。這是常熟漁民陳褚生當天捕到的第一條長江刀魚。
一盤清蒸刀魚售價萬元背后,是這一著名洄游魚種瀕臨滅絕的事實,專家認為,真正付出慘痛代價的是長江生態
身長而側扁,腹銀而多脂,這條魚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
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相對而言,人們更熟悉與它同屬的另一種魚———鳳尾魚,這是鳳鱭的俗稱,和刀鱭一樣,作為近親的兩種魚,平時棲息于中國東部接近江口的淺海,每年春夏間溯水而上產卵,是典型的洄游魚種。
長江沿岸許多城市的居民,把長江刀魚稱為江刀,他們知道,相比油炸后裝在白鐵皮罐頭里,六七元一盒出售的鳳尾魚來說,江刀的身價已有霄壤之別———在江陰的一家酒店,三條江刀湊足一市斤,清蒸入盤,價格一萬元,這是今年的最新天價。
一些年紀稍長的江蘇人也知道,這種巨大價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間。曾幾何時,沿江城市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多少可以嘗幾回鮮,就像中秋月圓,賞菊吃大閘蟹一樣。
“恣看收網出銀刀”,是宋人蘇軾之句,清代李漁則稱之為“春饌妙物”。歷史資料顯示,刀鱭捕撈產量曾占長江魚類天然捕撈量的35%~50%,其中江蘇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達70%.如今,尋常人家春食江刀的江南風俗已成奢侈。2005年,上海一家媒體在文章中寫道:“吃過長江刀魚嗎?若拿這個問題來問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得把問題換成:見過刀魚嗎?”5月1日,長江沿岸漁民手中的刀魚特許捕撈證到期,今年的刀魚季節正式結束。
截至目前,2005年長江刀魚的總體漁獲量尚無確切統計數據,但市場行情已可證明,這個數字較去年下降已成定局。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一份資料顯示,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
“這不是什么直線下跌,是呈幾何級數下降,這證明我們對刀鱭資源的利用已至極限。”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資源研究室主任施煒綱說。
兩周之內,記者走訪長江下游多個城市發現,幾何級數下降的漁獲量背后,昂貴的長江刀魚,對捕撈者和經營者而言是損失而非獲益;而在試圖拯救刀魚種群的學者們眼中,真正付出慘痛代價的,是整個長江生態。
漁民陳褚生的刀魚季
陳褚生也承認,整個刀魚汛期,他和弟弟兩家一共才捕了300來斤刀魚,只相當于上世紀80年代一網的捕獲量。
4月26日早7時54分,一條30厘米長的江刀被拉出江面,陽光下閃亮的魚身快速拍打水面,隨即,卡在網上的這條魚懸空而起,它拼命將頭扭向江水,身體忽左忽右,一次次彎成僵硬的半圓。
這是常熟漁民陳褚生當天捕到的第一條長江刀魚,兩個小時前,他和弟弟陳褚根各駕一艘柴油動力漁船,從常熟滸浦漁港出發,向東駛入蘇通大橋附近長江江段。這是62歲的陳褚生最喜愛的一個江刀漁場。
7時10分,陳褚生的妻子陸鳳英和小兒子陳良,將一張流刺網撒入兩船之間的江面。
五六分鐘后,500多米的大網在兩船拖拽之下,順江流呈弧形緩緩向前拖動。此處江水淺急,歷來是江刀魚道,網格3厘米見方的流刺網直達江底,恰可攔截魚群。
這個上午,在反復兩次撒網拖拽動作之后,陳褚生兄弟得到了他們在這個刀魚季最大的漁獲:大小江刀共159條約30斤。
但陳褚生本人并不像目睹這個過程的記者那樣興奮,收獲來得太晚了,此刻已是江刀落市時節,魚販們給出的收購價不及高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一個多月前,長江上的漁民會見到魚販們駕著快艇疾馳而來,后者搜尋著每一條捕獲江刀的漁船,開出1市斤700元至1000元的高價,而當時的市場上,江刀一度出現1市斤2000元的天價。
但在那個時候,陳褚生只能沖販子們擺手。
3月15日,這個捕了一輩子刀魚的老人撒出了2005年刀魚季的第一網。市場上的空前高價,讓他仿佛面對一場最高投注的賭博,“擰慢船的油門時,我的手都有些發抖。”陳褚生說。
那一天,當500多米長的流刺網從江中緩緩拉出,陳褚生見到了他捕撈江刀生涯中的第一張空網,就在當天,他共撒了4網,全是空網,刀魚無影無蹤。此后8天,仍是一無所獲,第9天,他的流刺網上出現了2005年第一尾江刀,但那一整天的收獲,只有區區2斤零8兩。
“這是任何年份都沒有過的事情。我的感覺是,今年的江刀起碼比去年少了一半。”4月26日,陳褚生對今年刀魚季的開局不利仍然耿耿于懷,他面無表情地低下頭,右手食指無意識地一下下劃著船板。兒子陳良此時接過話頭,“我爸捕了幾十年江刀,今年以前從來沒碰到過空網。你能想像他的心情嗎?一個農民種了一年地,到頭來顆粒無收,會是什么樣的心情?”事實上,當記者事后將陳褚生4月26日的收獲情況告知常熟漁政站一位工作人員時,對方簡直無法相信,“會有這么多嗎?
今年魚最多的時候是最近幾天,但一條船一天捕10斤已算是好收成了。”這位漁政人員的驚訝有其理由,這個春季,滬蘇皖多家城市媒體發出刀魚“失蹤”的驚呼,上海《文匯報》4月1日報道:南通漁民李金貴從2月初起捕魚數十日僅獲刀魚5條。
陳褚生也承認,4月26日的收獲是他今年難得一見的幸運。整個刀魚汛期,他和弟弟兩家一共才捕了300來斤刀魚,只相當于上世紀80年代一網的捕獲量。
這位老漁民腦海中,有一張清晰的江刀產量表:“1973年以前,我們也是兩條船捕江刀,但船是搖櫓的帆船。網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長,質量又不好,捕一次魚,就要補一次網。但在清明前后,一網下去,最少能捕到200斤江刀,最多時能有600多斤。
“1973年江刀最多,我們村一個高手在清明前后一個月抓過1萬斤江刀,我那年抓了6000來斤。我捕過最大一條江刀有6兩重,那時的江刀個子勻,4條魚就夠一斤了。”“1973年以后,江刀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瘦。1995年以后數量下降最快,但當年一網還有四五十斤,1997年一網就只能網二三十斤了。”“到了2002年清明前后,一網撒下來,就只有一條兩條了。那年江刀的價錢就猛往上翻,漁船上的收購價上了1斤500塊。2003年和2004年江刀數量降得不算明顯,但清明前后漁船收購價升到了每斤650塊。”
天價江刀策源地
江蘇靖江市新港鎮漁婆農貿市場,兩個月前曾是2005年天價江刀的重要策源地。市場內曾多次出現“搶魚”風波,甚至有人大打出手。
4月29日上午,離陳褚生漁船數十公里的江蘇靖江市新港鎮漁婆農貿市場,每家水產店仍有刀魚出售,此時,2兩以上的刀魚售價在每市斤百元以上。
這個看似平靜的靖江市最大農貿市場,兩個月前曾是2005年天價江刀的重要策源地。
“2月底和3月上旬,我這里的江刀賣到了每市斤1800、1700元。這樣的好行情持續了一個星期,比去年高出300來塊。”一位劉姓攤主用手撥弄著刀魚身上的冰凌,有些激動地回憶說。
那段時間,每天都有不少輛高級轎車停在市場門口。從上海和南京等地來的車主要求購買正宗的長江刀魚,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會被“勸走”,原因是江刀嚴重缺貨,出再高的價錢也難買到,買魚還得靠“關系”。
那也正是漁民陳褚生為空網懊惱的時段,顯然,江刀的行情與江上的漁船有直接因果。
而有錢主顧們之所以云集漁婆農貿市場求購“正宗”江刀,原因還與長江刀魚的洄游習性有關。靖江自古有“刀魚之鄉”美稱。據稱,海潮涌入長江口的最遠點恰在靖江新港,江刀自古會在這里匯集成群,并且,當洄游至此,魚體所含鹽分逐漸淡化得恰如其分,加之性腺開始加速發育,所以此處江段所產江刀味道最美。
當地市場人士透露,靖江市新港今年所產江刀實際非常之少,多數江刀從上海和江蘇其他江段匯集而來,冠之“靖江刀魚”以博高價。更有甚者,將上海捕撈的海刀和安徽巢湖等地捕撈的湖刀,放到本地的江水中“鍍鍍金”,冒充江刀。
顧名思義,海刀指近海捕撈尚未洄游的刀魚,而湖刀,是長期生活在淡水中的江刀同類,真正的食客們都知道,海刀、湖刀雖與江刀外形相像,其滋味不啻天壤,價值也無從比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