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曾經是只攔路虎
美國宇航局也很清楚宇航員和地面人員的沖突是如何升級的。在1973年為期3個月的建造“太空實驗室”空間站的任務中,過度勞累和沒有支援的宇航員最后選擇罷工1天。雖然激烈的爭論后,他們最終消除了誤會。但這種反抗很有可能導致極為嚴重的損失,尤其是發(fā)生于某些災難之前,比如說宇宙飛船突然失去控制等等。
為了阻止矛盾惡化,卡納斯和他的研究小組用了10年時間研究宇航員的行為舉止,這些宇航員都有過執(zhí)行7個月太空任務的經歷,分屬于已經廢棄的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或者國際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共有8名俄羅斯宇航員和5名美國宇航員參與;國際空間站共有12名3人一組和6名2人一組的宇航員參與。除此之外,還有進130名美國和俄羅斯的地面控制人員參與了此項研究。(2005年11月2日是個特殊的日子,它標志著人們常駐國際空間站已滿5周年。)
在這項研究中,宇航員和地面控制人員每周要完成一次調查問卷,所涉及的問題由3個標準的心理測試組成,測試內容包括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人員間的相互影響和工作環(huán)境。問卷中使用了“沮喪”、“積極”和“怨恨”等字眼。參與者要評定自己在這些特定情緒中表現出的強烈程度。其它問題還將測試他們對團隊凝聚力和工作滿意度的看法。
對于參與者的答案,卡納斯的小組感到十分驚訝。他們原以為宇航員在每一次太空任務的后半段中會出現士氣低落的情況。心理學家對南極考察隊員的測試也得出過類似的結果。人們普遍認為,士氣低落往往發(fā)生在后半段,不管任務的期限是5個月還是8個月。卡納斯表示:“人們會意識到自己到了情緒好與壞的分界點,但他們仍需完成后半段的工作。在此之后,緊張、想家和沮喪的情緒開始上升,團隊凝聚力開始下降。”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他們會變得極富攻擊性,即使是借鋼筆或者坐在他們椅子上的舉動,都會招致一場“戰(zhàn)爭”。然而,上述這種情況卻沒有發(fā)生在和平號或者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