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間接影響中國經濟
據報道,有國內經濟領域的專家指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問題近來有升級的跡象,但其影響還是有限的、可控的。不過,中國確實需要高度和密切地關注次級抵押債問題,同時應該加強監管。
多數分析人士都表示,因為中國內地金融系統相對獨立,資本項目下人民幣仍不可完全自由兌換,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不會立即傳遞到中國內地。但對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改革開放近30年的中國來說,在世界經濟風云變幻中,特別是在此次次貸危機中想“獨善其身”也是不現實的。
首先,美國次貸危機使全球眾多金融機構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對于正在“走出去”的中國金融業也難以完全置身事外。有消息稱,在美國次貸危機中,中行、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銀行都出現一定的虧損。不過,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23日在中行2007年度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中行投資美國次級住房抵押債券尚未形成實際損失。同一天,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在工行2007年度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說,工行現有的次級債券按目前市值估價的確是有浮虧的,但浮虧金額不大,工行完全有能力承擔。交行發表聲明表示,該行包括其海外分支機構在內,沒有購買過美國次級住房抵押債券。中信銀行也表示,該行沒有涉及美國次級住房抵押債券業務。而招行行長馬蔚華則表示,招行次級債投資已平倉,且收益豐厚。總的來看,中資銀行利潤受到危機的沖擊應該相當有限。
其次,盡管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市場的直接影響不大,但間接影響也不可忽視。目前,連帶影響更多地反映在市場情緒恐慌,以及市場信心遭受挫折上。上周末中國股市的大跌,多數人士就認為,由于中國股市仍屬于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A股的大跌更大程度在于本身有調整的需要,但外圍市場大跌造成的心理上的影響也不可小覷。
法國巴黎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師陳興動認為,長遠來看,如果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問題不能得到徹底解決,會使美國經濟增長下降,進而影響全球經濟,并對中國出口造成影響。由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中國對外出口總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一旦美國居民的消費因次貸危機蔓延出現急劇滑坡,必然會對中國國際收支產生較大的沖擊,導致中國相關企業效益下降,拖累經濟增長速度整體放緩。還有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美聯儲可能將提前采取降息措施,從而一方面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另一方面將增大投機資本流入的壓力。
次貸危機給我們的警示
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迅速傳播是金融全球化的結果。今天,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因金融全球化迅速波及到美國之外的金融市場,給中國經濟可能帶來的沖擊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其一,控制、防范風險是多方共同的責任。分析次貸危機的原因,專家認為,市場中的供需雙方都難辭其咎。
近年來,美國在房地產虛假繁榮的假象下,貸款機構明知風險卻大量放款,還推出大量前期還款壓力小、利率固定而后期按揭成本上漲、利率浮動的貸款產品,為一些借貸者未來無力償債埋下禍根。投行在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中也降低了承銷或擔保門檻,并積極在二級市場推銷中把風險擴大到更廣范圍。借貸者則在收入水平不高、信譽差的前提下,購買了實際無力承擔的房產,為如今的“倒債”埋下伏筆。而“倒房”的投機者借助各類循環信貸工具,玩弄“空手道”,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很可能由富翁變成“負(資產)翁”。次貸危機使供需雙方都付出慘痛的代價,它告誡世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風險的存在。
其二,對我國有關機構的海外投資敲響了警鐘。隨著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市場風險溢價正在上升,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這無疑增加了我國海外投資的難度和風險,未來如何利用雄厚的外匯儲備進行海外投資,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投資風險已成為必須解決的課題。
其三,對我國房貸市場有警示作用。在我國,眼下樓市過熱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各大銀行從現在開始應該高度重視并相應提高放貸過程中的信用審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建海認為,在政府高價拍賣土地、開發商操縱房價、銀行放貸審查松弛、稅收調控不力的多種因素合力的作用下,中國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連續上漲局面。目前我國已進入加息周期,但樓市的一路單邊上揚仍在持續,不得不令貸款投資者警惕:如若市場信心一旦喪失,泡沫頃刻間破裂,房價迅速下跌,必將殃及整個金融資本市場。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指出,美國次貸危機給中國商業銀行在房貸證券化方面提供了四點警示:要準確判斷房地產市場走勢,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房價回落的不利影響;要嚴格保證首期付款政策的執行,杜絕“零首付”;要采取嚴格的貸前檢查,杜絕虛假按揭;銀行要開拓思路,利用衍生品或證券化轉嫁風險。
其四,有關人士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可能影響中國房貸資產證券化進程。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曾剛指出,迄今為止,中國的銀行還沒有實現資產證券化,所有按揭貸款都存放在銀行,也就是說,所有風險都集中于銀行。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也表示,次貸危機的后續影響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但能肯定一點,就是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很脆弱,要趕快設法補救。(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