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金融危機正在考驗著經濟全球化。這種經濟全球化也更加意味著風險全球化的到來。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穩定。此外,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增加了中國經濟的外部風險。受外部需求減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外貿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緩態勢。外部需求放緩同時導致了出口增長減速。
未來一段時間,美國金融危機是否會向美國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領域蔓延,從而引發經濟危機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可以預見,當次貸危機演變為信貸危機之后,金融體系動蕩將給美國企業的正常運轉帶來沖擊,企業的資金壓力將更加突出。此外,危機造成的居民財富縮水和消費者信心不足將使消費意愿下降,從而使主要靠消費拉動的美國經濟失去動力。在這個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也會受到影響,東亞地區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
2008年,當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時,中國經濟也同樣迎來新挑戰。在全球金融風暴的背景下,中國正在面臨出口減速、物價上漲的多重壓力。受次貸危機影響,中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在今年遭遇嚴峻考驗。A股市場指數大幅下挫,上證指數從6000點以上跌至1800點左右。
面對美國金融危機,中國能否繞過這個危險的暗礁?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7日在表示,面對當前世界金融乃至經濟上出現的危機,“信心比貨幣、黃金還要貴重”。溫家寶表示:“我們必須善加應對,必須在經濟增長、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必須克服經濟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使經濟有序發展;必須注意節能和環保,以應對人口、資源以及環境的壓力。”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世界的實體經濟肯定會受到美國金融動蕩的負面影響,不過影響的程度如何?這取決于快餐和精心烹調食品之間的平衡。快餐當然是非常好的,美國有7000億美元來救市,肯定會帶來信心,如果只是靠一攬子的救市計劃的話是不夠的。有時候在享受快餐的同時,中國這種精心慢慢烹調的食品會帶來更好的享受。劉明康認為,金融機構、家庭消費借貸率都太高,而且沒有得到很好監管是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對于美國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的走向,他指出,中國經濟的情況還是不錯,但中國經濟會減速,會從每年11%的增長率到9%、9.5%的區間,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中國不僅僅需要速度,重要的是需要有質量的增長。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認為,面對信貸危機引發的諸多問題,中國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整手段會更為靈活,已經從過去的 “雙防”到當前的“一保一控”,在控制通脹預期的同時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8月份,中國CPI回落至4.9%,低于5.4%的市場預期,調控政策已經初見成效。
何世紅說,在美國金融市場出現了系統性風險,流動性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全球股市應聲下跌,金融恐怖四處彌漫的這種全球性災難下,我們相信中國能夠安然度過,就像我們曾經安然度過亞洲金融危機一樣。事實上,中國的宏觀調控一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功實現了從發展過快到“高增長、低通脹”的“軟著陸”。(來源:中國金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