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保案前傳:進退地產
這背后是天怡公司、東海廣場和上海社保資金的一段早年商業秘史。
記者獲得的一份簽署于1994年10月10日的《聯合改建東海廣場協議書》顯示,東海廣場的原始開發商為上海電子計算機廠(甲方)、上海天怡房地產開發公司(乙方)和浦發銀行社保基金部(丙方)。
協議規定,由上海長江計算機廠出地,浦發銀行出資金,天怡公司作為房地產開發商負責工程立項、規劃設計、申辦證照、組織實施。“三方本著利用各自有利條件和優勢,取長補短、共同開發、共同得益的原則”,共同操作東海廣場項目。
該項目于1994年11月經上海市計委、規劃局、房地局批準立項。項目共分三期,一期為一棟50層高的A級智能化寫字樓,二期計劃建造138套房的酒店公寓,三期為零售商場。至1997年初,一期工程50層大樓已經封頂,二期工程已完成居民動遷,實現七通一平。
然而,東海廣場項目的建設資金因來源于社保基金,因此從一開始就潛伏著隱患。1997年4月,社保基金面臨退出,為保證資金的安全,浦發銀行社保部轉而以借款人的身份,通過法院向天怡公司追討已經投入的資金,東海廣場也因此成為了上海的著名爛尾樓。
2000年12月,上海市高院判決三方協議無效,天怡賠償浦發銀行本息共5.6億元。翌年4月,在上海市高院執行庭主持下,合作三方達成和解協議:天怡將已被查封的東海廣場一、二期工程土地使用權和在建工程以資抵債給浦發銀行,三期工程歸還給計算機廠。
但隨后協議的執行出現了斷裂。“執行和解協議明確規定,浦發銀行應在兩個月內辦妥抵債受讓手續,但浦發沒有踐諾,因此,上海市高院執行庭發出的協助執行通知書早已失去了法律時效,天怡公司理所當然應繼續享有東海廣場應有的權益。”楊健軍律師說。
但到2004年11月,事情再次發生變化。浦發銀行旗下的安聯公司卻突然接手了東海廣場項目;2005年1月31日,安聯公司又以7.38億元的價格,將東海廣場整體出讓給了靜安區土控公司。
土控公司隨后又將它轉給了上海開開集團。隨后即出現前文所述的2005年4月1日,一晚上4個公司3次轉讓的一幕。
也許不是巧合,在東海廣場被轉讓給開開集團前不久,曾發生轟動全國的開開實業總經理張晨卷款出逃的丑聞。土控公司在受讓東海廣場僅僅兩個月后就以受讓價7.38億元,將東海廣場轉讓給開開集團,被外界解讀為,是為了填補張晨卷款出逃后留下的資金黑洞。
2007年2月28日,天怡公司向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上海市房地管理局將東海廣場一、二期在建工程登記在上海安聯投資發展公司名下的行為。
2008年1月9日,天怡向上海黃浦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上海市發展計劃委作出的《關于變更‘東海廣場’等項目開發主體的批復》的行政行為。
但天怡公司的行政訴訟提起已經兩年之久,卻迄今仍未審結,這也是被稱為東海廣場的定時炸彈的由來。
不過天怡公司的律師函,并未獲得潘石屹SOHO中國的回復。
(來源:21世紀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