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資效應正在喪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副研究員林躍勤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深圳在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社會商品零售額、財政收入上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深圳的本身“個頭”越來越大,對外部依賴性比較大,比較優勢在衰減等。林躍勤說,深圳的“高工資效應”正在喪失,與內地差距越來越小,過去靠外來數百萬的廉價勞動力在深圳打工,來創造高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他建議,政府要體現人文關懷,督促企業不斷提高工資待遇。“從短期來說,這可能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優勢和競爭力,但是從長期上來說它是很有好處的,不僅能積累人力資本,還能提高深圳的形象和吸引力。”
深圳經濟六大隱憂
隱憂一:外貿復蘇偏弱 社會投資增長乏力
市發改委副主任吳優表示:“1~5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了10.3%,比全年預期目標增長13%還低2.7個百分點,一個主要問題就是社會投資增長乏力。”他指出,新建項目完成得不太理想,僅僅完成了年度計劃的8.2%。
今年全市的電力供應形勢趨緊,最高峰時缺口已經超過80萬千瓦。“在負荷加大的同時,節能減排的壓力比較大,因為供電量增長的速度高于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吳優說。
那么,下半年將如何繼續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吳優表示,一方面要更加關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搞上去,并繼續實施國家高技術重大項目和產業化項目。此外,要牢牢抓住特區擴容這個契機,把原來特區外基礎設施及社會發展的水平、產業聚集基地的建設做好,加快推進特區化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