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危機下,歐盟國際地位持續下降。隨著歐盟主權債務危機的持續發展,“歐洲衰落論”也開始流行。盡管歐洲仍有較強實力,債務危機也未根本削弱歐盟實力。但不可否認的是,歐盟國際地位受到了嚴重沖擊。歐元、單一大市場、對外援助、擴大、高福利社會模式以及一體化經驗等,這些都是支撐歐洲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但近年來隨著歐洲內部問題增多,這些“軟實力”工具已開始漸失風光,債務危機更加速了這一下滑趨勢。其一,歐元是歐盟爭奪國際金融話語權、擴展金融利益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內在缺陷難以彌補,歐元將經歷一段較長“疲軟期”,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下滑不可避免。其二,在發展援助方面,2009年歐盟對外援助金額僅占GDP0.42%,低于0.56%的既定目標,今年還可能繼續削減,特別是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下降幅度更大。其三,經濟低迷導致歐盟單一市場萎縮,將降低歐盟貿易實力及主導國際標準制定的能力,并對歐洲國家在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內的地位構成更大壓力。其四,由于債務危機的持續發酵,歐洲人價值觀、文化優越感和自信心下降,歐盟社會模式及歐元區制度也越來越被視為教訓而不是應效仿的經驗。此外,各國在本已較低的基礎上繼續大幅削減國防支出,將進一步限制歐盟海外民事及軍事行動能力。所有這些加上一體化的止步不前,都將持續損害歐洲國際影響力。
危機面前,歐盟“國多嘴雜”的弊病進一步凸顯,特別是德、法等國意見難以統一。歐盟因此難以找到一個明確的擺脫危機的辦法。主權債務危機發生以來,歐盟在爭吵中出臺了一些改革方案,主要涉及金融監管及加強歐盟財政紀律等改革措施,包括“一委三局”金融監管新機制,對沖基金及評級機構管理辦法等。特別是歐盟“強化財政紀律和加強經濟治理”改革方案將有助于平衡歐元區各國經濟發展、防止財政赤字過大,從而最終有助于歐元區穩定。眾所周知,歐元設立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政治決定,債務危機充分暴露了歐元區機制上的問題和矛盾,即只有統一的貨幣政策,而沒有財政及經濟政策的緊密協調,如任由這一矛盾發展,歐元最終極可能走向消失。在各成員國金融、經濟聯系如此緊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情況下,互助團結,盡量找到彌補機制缺陷的辦法,符合各成員國利益,也是歐元區及歐盟走出危機的唯一出路。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歐洲一體化在經濟治理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從目前歐盟債務危機仍在蔓延來看,這些改革措施效果仍非常有限,沒有解決一些根本問題。如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及適當程度的歐元區經濟政府等。因此,盡管歐盟努力應對危機,但從目前看,歐盟仍前路漫漫。
在歐盟外交方面,2010年是《里斯本條約》生效的第一年,也是歐盟各機構及各成員國在《里約》新的權力分配架構下磨合的一年。《里約》設立的新機構和新崗位開始正式運作,包括歐洲理事會常設主席范龍佩及擴權后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也都開始履行新責。歐盟對外行動署的機構設立、預算及人事安排也得到歐洲議會和理事會批準,已經開始正式組建,重要人事安排如對外行動署的正副秘書長、各司負責人也都基本確定。但歐盟外交仍未發揮整體合力,基本上仍是英、法、德等大國唱主角,歐盟機構外交影響力仍非常有限。(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