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月9日《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幾年前就已引起關注的“民工荒”現象,在今年表現得尤其突出。隨著我國經濟地圖的悄然變化,中西部開始與東部展開爭搶農民工的激烈競爭,中西部以情留人,東部積極挖人。據有關統計,現在的農民工后備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時減少了600多萬人,3年差不多少了2000萬人。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這春天里”――今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農民工組合“旭日陽剛”以一首真誠樸實的《春天里》,唱出了當代農民工內心的酸楚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隨著內地對農民工需求的擴大和農民工后備力量的減少,東西部爭搶農民工的競爭愈演愈烈,這一局面有助于改善和提高農民工待遇。那么,“爭奪戰”究竟會不會真正惠及農民工,讓他們走進“春天里”呢?
對此我并不太樂觀。首先,從農民工的角度看,他們之所以成為被“爭搶”對象,原因就在于其勞動力的廉價。據國家統計局調研顯示,2009年外出打工者平均月收入在東部地區為1455元,在中部地區為1389元,在西部地區為1382元。可見,農民工的收入遠低于當地居民的平均水平。如果農民工與當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如果雇用農民工不能顯著降低人力成本,企業必定不會再有爭搶的“雅興”。
其次,從企業來看,“爭搶”固然意味著必須提高農民工待遇,但幅度恐怕是有限的,其前提即是保證企業能獲得可承受的利潤底線。因此,“爭奪戰”的最終結果只會導致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的壓力下,要么退出或破產,要么升級或轉型。但是,企業在升級或轉型后,利潤多了,待遇好了,但用工少了,要求高了,如果農民工自己不“轉型升級”,其結果也是被淘汰。
“爭奪戰”雖不失為一件好事,但所折射出的問題恰恰是農民工仍然“不值錢”,且依然存在著大批依賴廉價勞動力的企業。換言之,要想真正讓農民工走進“春天里”,關鍵還得靠各地政府的積極作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完善保障體系,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還有就是得靠農民工自身的“轉型升級”,以增加爭取待遇的籌碼,實現由廉價到高薪的轉身,從而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