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開啟了網絡選戰的先例,那么明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也許將再次見證網絡社交媒體的力量。被稱為Web2.0總統的奧巴馬早前就以一份發送給1300萬在線支持者的視頻郵件開始了他的競選連任之路。在另一陣營,共和黨參選人羅姆尼則選擇了推特發布他的競選宣言。
然而,與以往單純提供交流平臺的“低調”有所不同,美國幾家大的社交網絡公司最近紛紛選擇走到臺前,主動向政治人物們“示好”,力圖在大選季的政治活動中彰顯自己的存在感。“臉譜”(facebook)9月末宣布要針對大選成立一個新的政治行動委員會,負責結交和游說政治人物。
“現在是出手的時候了”
“起初,社交網站只為政治人物搭建與選民交流的平臺。現在,它們花大把的錢組織大選辯論,開各種圓桌會議,為自己支持的參選人提供更多的政治資金。”美聯社評論說,“在4年前,這樣的情形幾乎無法被預料到。”
社交網站巨頭“臉譜”近年來一直在加大政治公關活動的力度。據悉,僅在今年上半年,“臉譜”就花費了約55萬美元的游說資金,這一金額是其去年全年游說資金的兩倍。而克林頓政府的新聞發言人洛克哈特、布什政府的辦公室副主任卡普蘭等一批資深政治人物則紛紛被“挖”到了“臉譜”擔任政治公關顧問。
成立新的政治行動委員會被認為是“臉譜”在參與美國大選政治進程中的一個最新路標。目前,“臉譜”稱其已正式向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提交了有關申請文件,為其在大選季的運作活動提供政治合法性。
“我們的目標是提高經濟的創新價值,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緊密。”“臉譜”在一項最新聲明中說,“為此,新成立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將支持與我們具有共同目標的參選人,從而讓我們的聲音出現在政治決策的過程中——現在是出手的時候了。”
除了“臉譜”,推特和谷歌等公司也對爭取自身的政治話語權表現得“躍躍欲試”。到目前為止,在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事項上,谷歌公司已經花費了300多萬美元的政治游說資金。推特,這家擁有總統奧巴馬和數十位議員用戶的社交網站雖然至今沒有開始游說或者成立有關政治行動委員會,但也已開始啟動付費的政治廣告項目,付費用戶可以將其政治觀點和支持的參選人顯示在推特個人主頁上。
保持謹慎的“中立”立場
在美國,企業通過政治游說、捐助政治資金等手段介入國內政治過程的做法并不罕見。
“社交網站們對總統大選感興趣主要是因為商業原因,”民主黨選舉陣營的數字通信專家山姆·威斯頓承認,“當然這也與美國的政治文化有主要關聯,它們設置自己的政治討論議程。”
盡管并不掩飾其政治經濟目的,許多社交網站還是謹慎地保持著其“中立”色彩。
在網站上展示兩黨政治分歧的做法已經幫助“臉譜”突出了其“中立”立場。“臉譜”發言人安德魯·諾伊斯說,“網站的顏色是藍色的,但公司的‘顏色’確實是紫色(代表中立)的。”
谷歌的新聞發言人強調,他們的產品并不帶有政治性,只是為選民們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每一家從事政治活動的公司都會宣稱自己是無黨派者。因為不管結果如何,他們都不會失去任何一方的商業市場。”美國一位政治評論家認為。在他看來,對像“臉譜”這樣極具市場價值的社交網站而言,由于日益擔心無序的政治及保守的法律會損害其未來的經濟利益,他們選擇“先發制人”,與自己利益相近的參選人結成聯盟,主動介入國內政治進程。
(來源:文匯報 編輯: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