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此您怎樣理解,商務部會有哪些新的舉措?
宋立洪: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具體的內容寫了三條,怎么理解?商務部怎么辦?黨組還在研究。以我個人的理解,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來,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外貿、外資、對外投資主要指標躍居世界前列,可以說我們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但是我們現在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開放型經濟怎么發展?我以為,開放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最近我結合讀歷史書做了一些思考。過去一百年的世界從打仗到不打仗,從高筑關稅壁壘到后來的經濟全球化;過去一百年的中國從閉關鎖國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都經歷了重大發展,也都經歷了開放的歷程,可以說開放推動了發展。當然這些發展里面有科技革命創新的貢獻,有制度規則創新的貢獻,但是我覺得開放是其中一個重要思想,一個重要理念,也是一個重要做法,而且其對發展的貢獻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如果我們進一步放寬歷史視角,實際上大國崛起的過程都伴隨著對外貿易、引進外資和資本輸出的發展歷程。
所以我們必須以更大的勇氣、更堅定的步伐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好地推動國內經濟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換言之,就是我們要在全球范圍內來配置資源,我們要在兩個市場上來提高競爭力。現在是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為什么?因為有跨國投資、國際貿易。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提高競爭力?只有轉型升級,只有通過開放來促進市場競爭。越是競爭越能夠促進創新、促進轉型、促進發展,這是我的觀點。
怎樣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中講得非常清楚。
第一,放寬投資準入。特別是要推動金融、教育、文化、醫療、服務業領域的有序開放,放開相關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當然這里面既包括對外開放,也包括對內開放。同時我們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這是在投資準入方面重大的制度放松,同時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三中全會《決定》寫得很清楚,在這個試驗完成以后,要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推廣。同時《決定》中提到,要落實好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的自主權,放寬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的限制,促進走出去的發展。實際上,在放寬投資準入方面,改革的力度是比較大的。同時要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制度環境、規則環境,比如說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就是要改善國際規則環境,改善雙邊規則環境。我們的自主改革、開放措施,也是為企業創造一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第二,加快自貿區建設。大家都知道現在自貿區發展很快,國際上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很多自貿區都在談判,美歐在談,歐日在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在談,其他的也有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跟上潮流,雙邊、多邊的合作都要加強。這也是推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推進貿易投資的便利化。
第三,擴大內陸和沿邊開放。大家都知道,對外開放三十多年來出現了什么局面,就是東快西慢、海強邊弱。在這樣情況下,我們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沿邊地區開放開發,打通從陸地上通向歐洲、通向更遠地方的通道。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很多重大的戰略構想,比如說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快建設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這都是重大的戰略思想,對于我們深化與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有重大意義,對于我們興邊富邊、安邊固邊、安鄰睦鄰都是有好處的。當然沿邊地區發展的基礎比較差,有的地方自然條件是很惡劣的,有的地方自然條件不是很惡劣,但是屬于限制、禁止開發的區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辦?還是要努力推動給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使這些地方加快開放,以開放帶開發,以開發促發展,形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國際互利合作的良好局面,使我們的邊疆安寧,使我們的民族團結,使我們的鄰居更加和睦。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劉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