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蘇聯解體后,在歐洲地區雅爾塔體系的兩個支點坍塌了,但在亞太地區則大體維持
蘇聯解體后,雅爾塔體系出現重大變化。總的特征是:歐洲雅爾塔格局在不利于俄國人的條件下終結了。
終結歐洲雅爾塔格局的標志性歷史事件就是科索沃戰爭。
雅爾塔體系中被制約的國家在歐洲是德國。德國由于其認罪態度誠懇而被歐洲國家所接納并且已分裂的東西德國實現了統一。從地緣政治利益分配方面,雅爾塔體系中的歐洲格局已不對稱地向西方傾斜。在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三個國家事實上進入西方陣營之后,歐洲人乘勝追擊:1999年吸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約,同時又在巴爾干地區打響科索沃戰爭。戰爭結束使歐洲地緣政治版圖出現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丘吉爾所說的“鐵幕”大大東移。東歐陣營的東部邊界成了整個歐洲的邊界:巴爾干地區傳統上是俄國人的勢力范圍,但科索沃戰爭之后,我們再看地圖,從北方三個波羅的海共和國到南方的巴爾干,正好是一個遏制俄國人的鐵幕。在歐洲地區,雅爾塔格局的兩個支點坍塌了:一個是戰略武器平衡,另一個是地緣政治力量的制衡。2002年,
阿富汗戰爭后,美國退出1972年與蘇聯簽訂的《反導條約》,這打破了俄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戰略武器平衡,而1999年波、捷、匈加入北約及同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北約的勝利,又打破了俄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地緣政治力量的平衡。華約組織自行解散,而北約組織卻存在并壯大。這樣,雅爾塔體系的歐洲部分的內外因素消失而解體。
但是,雅爾塔體系在亞太地區則大體維持。
我們知道雅爾塔體系主要涉及大西洋兩岸和太平洋兩岸。前一個是雅爾塔體系中的歐洲格局,后一個是雅爾塔休系中的亞太格局,或稱遠東格局。在這兩個格局中遠東格局基本沒變。雅爾塔遠東格局是建立在太平洋戰爭中犯有戰爭罪的日本國的制約之上,美國占領沖繩島,俄國占領北方四島;此外臺灣主權回歸中國也是雅爾塔體系中確認的;更為最重要的還是,與德國的態度不同,近年來日本日益對其二戰罪行采取不認賬的態度,否認遠東軍事法庭的權威地位,以此想否定遠東軍事法庭對日本國戰爭罪的認定。38這些基本要素的存在,決定了遠東雅爾塔格局的穩定性以及雅爾塔體系對于維護亞太和平仍具有的巨大意義。
歷史規律是,國力的強弱是可以轉換的,興也忽焉,衰也忽焉。所以我們不要以永恒的眼光看待世界。你看看,中國的版圖和元朝明朝相比現在已經非常小了,而在李登輝及日本右翼眼里,中國的版圖就是成了南以臺灣為中心輻射,東北是以日本的為中心輻射。前者的基本范圍大體是上世紀汪精衛的那塊地盤;后者則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的“大東亞”地盤。日本曾經實現了這樣的目標,我們也不能保證今天日本沒有可能再復辟這樣的夢想。
19世紀60年代,近代日本和中國一樣都面臨著外敵入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此前日本根本想也不敢想向中國挑戰,日本對中國佩服得不得了。日本人衣服崇尚白,就跟殷朝文明有關。殷人尚白,夏人尚黑。這種習尚后來延續到漢代,你看,電視劇《漢武大帝》里的服裝幾乎就是日本服裝的再版。漢朝包括唐朝的語音,在日本都能找到,在現在中國反倒沒有多少了。相反現在學日語的反倒容易學古代漢語音。漢文明對日本文明影響至深,日本學我們學了幾百年,順從著我們,他壓根沒想到來跟我們作對。
但是到1840年的時候中國被英國打敗了。日本人一看小小英國都打敗了中國,那么向中國挑戰一下也不是不可以試試的。50年代,日本也遭到美國海軍的入侵并與之簽訂了屈辱性的所謂“和好條約”。60年代中國出現了太平天國,一下子半壁江山都沒了。緊接著,日本國內也出現了空前的市民暴動。內憂外患,不僅刺激了中國,也刺激了日本,痛定思痛。但由于日本船小調頭快,在近代銳意改革,實行明治改革,但在中國方面的變法則失敗了。此后,中國和日本就分道揚鑣。
明治維新期間,日本軍事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把那個武士制度改了。有人說,日本明治維新后建立的是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其實它建立的是資本主義的軍國主義制度。陸軍學德國,海軍學英國。39在這個基礎上,它進一步推進領土擴張。1894年,甲午海戰。實際上,他當時壓根沒想到能打敗中國,但把中國打敗了。
順便插一句,現在很多人說中日甲午戰爭,在當時這只是一場小范圍的“扳手腕”式較量而不是兩國間的全面戰爭。在很多時候,國際間利益再分配就是在這種“扳手腕”式的較勁即小型軍事較量后,一錘定音,而很少是在全面大戰后定音。大國之間的力量博弈更是如此。比如新中國建立之后,中美關系嚴重對立,但雙方卻沒有直接發生戰爭。朝鮮戰爭中,中美兩國沒有直接出面。中國是以志愿軍的名義,美國是以聯合國聯軍名義在間接較量,而不是國家間的宣戰。越南戰爭也是這樣,中國也沒有與美國發生沖突,中國支持越南反美武裝,但沒有直接國家出兵。
所以,大國之間交手有一個間接性規律。由于大國戰爭的破壞性大,所以大國一般都是間接試探性交手。人跟人之間也是這樣。大塊頭的強者多是笑瞇瞇地交手。比如兩小伙子笑著扳手腕,一次次較量后,雙方就默認了對方的利益底線。國家也是這樣。他們把我們大使館炸了,說是誤打,說聲sorry。這就是扳手腕。未來大國間的沖突多是這種“扳手腕”式的間接沖突而少是直接沖突。前一種沖突的特點是下手狠,但表面裝糊涂。
未來大國間交手的樣式基本如此,有人談中美開戰,其實中國人和美國人都是比較有智慧的民族,兩個有核國家直接沖突的可能性不大。而這并不表明中美之間,尤其是在制海權領域就沒有難以調和的戰略性矛盾及相應的間接性軍事沖突。現在就可以肯定的是,在“臺獨”問題上,不見血是不可能的;但如政治手段運用得好,少流血卻是有可能的。這要看島內“臺獨”分子的死硬程度而定。
明治之后,日本迅速崛起。1895年它把中國打敗,通過《馬關條約》獲得臺灣及周圍一些島嶼。40此后,能夠主導亞洲地區,不是日本就是中國。這有點像歐洲地區的德國和法國。像英國通過平衡德法消長來控制歐洲的方法一樣,美國也是通過平衡中國與日本的消長來控制控制亞洲的。1902年,英國為了牽制俄國,跟日本簽條約,實際上默認日本能夠打俄國。41為什么呢?俄國在歐洲與英國爭霸。1905年日本海上打敗俄國,英日再次簽訂《同盟條約》,英國承認日本在東北亞的勢力范圍。42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此后,日本進軍目標就是中國,首先是中國東北地區。
到上世紀初,美國政府不得不面對日本在東北亞崛起的壓力,日本確實不簡單,從17、18世紀,一個學習中國的國家,19世紀50年代一個被美國入侵的國家,竟在短短半個世紀后變成一個美國不得不認真對待,并引起當時許多中國人的深思和崇敬的國家。當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確認日本已成為美國政府打交道的強國,而中國則是一個“包袱”型國家后,羅斯福政府在中日之間,選擇了日本。日俄戰爭后,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感到日本取得勝利,將意味著有朝一日美日之間發生戰爭。但是,他相信只要對日本持尊重態度,日美沖突還是可以避免的”。43鑒于此,美國對日本讓步日益增多,以至于1908年日本駐美公使高平與美國國務卿魯特達成《魯特—高平協定》,美國竟同意“日本和合眾國在太平洋地區都擁有重要的外國島嶼,兩國政府都為在該地區有一種共同目的,共同政策和共同意圖所鼓舞”。44這實際上表明美國已默認日本可以與美國分享太平洋的利益。歐洲爆發大戰后,日本進一步攫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1915年日本駐華公使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美國再次退讓,在同年3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布賴恩發表聲明,表示“合眾國坦率地承認,版圖的接近造成日本和這些地區之間的特殊關系”。1917年11月美國與日本秘密簽訂《蘭辛—石井協定》,承認日本“在中國,特別是在它的領土與之接近的部分,有特殊的利益”。45
承認日本在外圍,尤其是在中國東北地區
“有特殊的利益”,就是默認日本可以侵略中國。日本這個國家的特點歷來是迅速出擊,先發制人。這是由于它國土面積小啊,國內沒有迂回的縱深,而沒有縱深的國家只有靠擴張安全外圍。在日本打游擊,那是不可能。讀書時聽過一個笑話,說文革時,日本共產黨到中國來取經,問怎么能奪取政權。我們就教給他們農村包圍城市的道理。他們回去后都拿起槍到到農村去了,不久就都給抓起來了。因為日本沒有中國意義上的廣大農村。各國情況不一樣,日本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就不一樣。日本的國情不允許共產黨在農村打游擊,日本也不可能出現本?拉登式的英雄。因為那里沒有阿富汗式的崇山峻嶺和深山老林,他們不可能像塔利班那樣在崇山峻嶺中神出鬼沒。日本國內沒有戰略迂回空間,為了安全,他們就必須擴張外圍。這一點與中國正好相反。
現實中有許多事情就是:能說的不能做,能做的不能說。1944年10月,丘吉爾訪問蘇聯,其間,英蘇兩個國家領袖在紙條上勾劃什么呢?勾劃的是各自的勢力范圍。46大國間就是這樣,講究的是勢力范。日本侵略中國以后,也搞這一套,到40年代基本上將中國東北、華北、華南分割成三個相互制約從而不能與日本抗衡并受制于日本的小衛星“國”。近衛內閣時,日本準備到此收步。只是日本東條英機組閣使日本與德國、意大利捆綁一起,并一發不可收拾。東條與小布什差不多,有戰無略,靠拳頭思考,腦袋一熱就打到珍珠港去了。結果日本與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大國作對,當然沒有好結果。中國像個大海綿,日本有多少兵力都能被中國吸干。日本打中國等于拿破侖打俄國,此外日本還得罪了美國,其結果可想而知。
當時,山本五十六看得明白,不能與美國作對呀!但是,東條還是打了珍珠港。東條英機的想法是什么呢,他想一鼓作氣,打通對日本至關重要的南洋戰略交通線。結果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整個日本從哪里來回哪里去。1945年意味著日本失去了明治以來日本強力所得的大部地緣政治利益和日本崛起不可缺少的地緣政治空間。
長期以來,美國人瞧不起中國人,但是在美國最難的時候,都是中國幫助美國。大家看,上世紀一百年,開始是美國幫日本,日本反把美國打了。老羅斯福搬起的石頭,砸在小羅斯福腳上。美國然后又拉著中國牽制日本,開了個開羅會議死活把中國拽著,因為中國戰場關系到太平洋戰場的成敗。
二戰結束以后,美國又扶持日本,而不是幫中國。蘇聯起來了后與美國爭霸。蘇聯最厲害的是勃日涅夫,把美國打得落花流水。當時美國出現了一個牧師總統,他就是卡特,此人光知道念阿彌陀佛講人權。勃日涅夫不講這些,打得美國稀里嘩啦,差點將美國人趕出印度洋。現在美國人似乎不太看得起卡特總統。卡特的人文情懷挺好,但這在政治家那里沒有多大用處。政治無色彩,只有成和敗。后來出現了尼克松,他又找中國,說要與中國聯合。中美聯合,使美國渡過了難關,并導致蘇聯的倒臺。美國人就是這樣,只有有難同當,而沒有有福同享。不行的時候都來找中國,一渡過難關就翻臉不認人。
在美國歷史上,老羅斯福、小羅斯福,再就是尼克松,這幾位是大政治家。老布什也還行。他們懂得地緣政治和大國制衡。小布什這個班底實在不行,原來的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都不跟著小布什干了。鮑威爾有戰略,小布什不聽他的。所以美國現在這個機制,是精英淘汰機制,淘汰的都是些政治大腕。沒辦法。尼克松是美國歷史上少有的大政治家,盎格魯-撒克遜的治理世界的政治經驗在他那里繼承和運用得好,講究balance。一國不可能把世界事務全部包辦,必須靠力量間的制衡,并通過制衡實現國家治理世界的目標。這是老英國的那一套。打牌嘛,世界就是一副牌,看你怎么打。堂吉訶德是見風車就沖,再大的國力也經不住這樣折騰。尼克松來找中國,從此美國從亞洲抽身,此后亞洲人就相互牽制,美國從中漁利。
現在美國人胃口很大,不要說世界問題,其實它解決地區問題都很困難。在亞太地區,它必須拽著中國。從前一個世紀的百年戰略來看,只有中國和美國在太平洋手拉手,這個地區才有和平與安全。但美國的朋友永是打不敗的對手。你跟它太緊了不行。上世紀,蔣介石緊跟著美國,美國把蔣介石拋棄了。達賴跟著他,它也把達賴拋棄了。韓國、日本及南越都吃過這虧。誰跟得緊,它拋棄誰。大國政治,難與跟得緊的為友,而與打不敗的對手為友。中美之間成為真正的戰略伙伴,是中美之間對抗最深的時候。毛澤東一點不怕,他對尼克松說“我喜歡右派”,47同時還說美國是紙老虎。與美國交手,打一仗,贏一仗。
大家知道,目前日本的地緣政治可控范圍,是雅爾塔體系里規定給它的。雅爾塔體系的以制約日本軍國主義咸魚翻身的遠東格局基本沒變。俄國在北方四島、美國在沖繩島占領權力依然是合法的,臺灣主權依然是中國的。
雅爾塔體系里明確規定,臺灣的主權歸回中國。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美國不愿直接承認“臺獨”分子的要求的法律原因。主權歸中國?雅爾塔體系里確定了,如果我們輕率地作出“雅爾塔體系解體”
的判斷,這既不符合事實,也容易為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留下可鉆的空子。雅爾塔體系是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肯定,從
1866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到1945年日本戰敗,整個一百年日本的“成就”灰飛煙滅。日本不服啊,目前日本又開始為在遠東軍事法庭里已認定的戰爭罪行翻案,他們想整個地推翻雅爾塔體系,對此,而我們怎能輕言“雅爾塔體系解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