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嫌疑人已確定為一位二十三歲韓國留學生,大家也暗暗松了一口氣。但中國人也罷韓國人也罷,此類悲劇事件后,其實或多或少都隱藏著文化沖突的陰影。
在兩百多年歷史中,美國因多族裔融合的相對成功而被喻為“大熔爐”,然而不同族群之交往和共處,很難完全避免沖突、矛盾和排斥。
少數族裔因身處邊緣、缺乏認同及溝通障礙所產生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壓力,時常成為種種極端行為肇因。
從文化傳統看,美國民眾普遍認為持槍之權利為公民權和州權的基本內容,亦是保衛自由和預防暴政之最后防線,因此憲法第二修正案確認: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既然所有國家都是帶著全部傳統——其中大部分很難以“善”、“惡”定性——而進入現代。如果尊重社會的自發演進,則我們必須承認一種傳統和習俗,在短時間內難以根本改變,更何況持槍已被視為憲法權利。另一方面,某些中國媒體主張槍支泛濫是美國過度強調自由之弊病,自然確有一定道理。
但如以文化沖突視角來認識這一事件,則檢討一方原因是不全面的。弗州槍擊案嫌疑人雖是韓國留學生,但近年關于中國留學生境外犯罪引發的形象危機亦正愈演愈烈,從赴日留學生之“季節性犯罪”, 赴新留學生之殺害女友,赴澳留學生之綁架,赴加留學生之制售假證等等。因此我們同樣需要反思與警惕,為何負笈求學的東亞學子,卻成為刁滑冷血的罪犯?
部分東亞留學生的戾氣和行為失范正是許多東亞年輕人的通病。作為普遍轉型社會結構失衡,社會規范失效,價值觀念錯位之后果,此種戾氣和行為失范往往在留學生本國造成了逐年上升的低齡化犯罪、日趨惡化的校園生態及青少年道德感、善惡觀的普遍缺失。一旦在文化沖突的助燃劑和西方自由放任大環境下,這種戾氣和失范更可能一發不可收拾,釀成弗州槍擊案這樣的悲劇。即使這些年輕人留在本國而沒有美國式的持槍自由,他們也注定將生活在日益開放和自由的現代化社會,如何保證他們成為一個好的公民?我想首先,更多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關于自由與責任的公民教育,關于倫理與責任的善德教育是很重要的。
弗州槍擊事件雖以最極端的面目出現,但其折射的社會問題,卻是復雜而深刻的。面對這類事件,人們不得不承認:既找不到一個明確的敵人,也沒有畢其功于一役的根治之道,我們需要持久而堅定的努力。但即使如此,為一個更好世界而不斷反思,也許仍是我們所有人對逝者的最好悼念。
(來源:長城在線 作者:袁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