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
在海上有戰(zhàn)略意義的島嶼,必有大國插手。現在印度都知道要關注亞齊問題。亞齊是馬六甲西北出口處的屬于印尼的地區(qū),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目前亞齊部分人要搞獨立。根據歷史經驗,亞齊從印尼的分離將會成為必然。歷史上看,凡是海峽密集的地方必然出現小國,巴拿馬、厄里特里亞、塞浦路斯等都是這樣。
387. 在革命年代,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但在國家發(fā)展的年代,沒有強大的海軍便不會有國家的一切。
388.
馬寅初用市民眼光研究中國農村的成果,在中國小農經濟形態(tài)改造之前是不可能推行,更不可能實現的。當時如果像現在這樣一家只生一個,就可能使許多農民家庭失去男勞力。而沒有男勞力,這家的地就沒人種。沒男人種地,對小農業(yè)家庭而言,與“絕后”一樣,可是天大的事。小農業(yè)生產方式規(guī)定了它就得靠人的自然勞力在小塊土地上完成自家的整個生產。人多力量大,確是當時促進農業(yè)生產力的基本規(guī)律。
389. 貴州,貴于周。周,開門大吉。
390. 閑,門前種樹,閑庭信步。
391. 富裕和軍事強大的國家的地理版圖越小,其外圍緩沖區(qū)的需求就越大,這是國際政治的鐵則。
392.
未來中國的軍人要有世界眼光,這是美國人教給我們的經驗;未來的中國外交要從本土防衛(wèi)政策向地區(qū)性守成政策轉化,從內斂型守拙政策向外向型積極防御政策轉化,長期經營于亞洲,與鄰為善,為中國百年國運打下深深的根基。
393. 武裝的部落反對另一個武裝的部落,是目前阿富汗國內政治的特點之一,而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則是阿富汗國內政治的一般規(guī)律之一。
394.
二戰(zhàn)后,世界地緣政治的特征可以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來概括。一個中心,就是中亞和中東地區(qū);兩個基本點,就是兩洋即以歐亞大陸為依托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qū)。
395.
“守險不守陴”是太平天國創(chuàng)立的守城戰(zhàn)法,其特點是將精銳兵力用于控制環(huán)城四周險地,造成敵軍四面受制而無力集中攻城的戰(zhàn)略張力。這在文學上與陸游說的“功夫在詩外”
創(chuàng)作方法,異曲同工。
396. 強大的海軍是全球化時代國家財富積累和民主政治發(fā)展的保證。
397.
俾斯麥外交思想的精華在于:在主權問題上不懼挑戰(zhàn),敢于果斷使用武力;而在國際問題上是準確把握大國間的利益邊際;在大國競爭中決不透支國力。俾斯麥外交的重要經驗在于:國力只能用于國家可承受的并且是對國家有重要利益的地方。
398.
不管大國爭霸的歷史條件多么不同,爭霸戰(zhàn)略如何詭譎多變,但它們對弈的地緣政治“棋譜”大體是不變的。通過讀史可以發(fā)現,這個“棋譜”所反映的大體說來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之間的地緣政治關系。一個中心,就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區(qū),兩個基本點,就是大西洋及其兩岸地區(qū)與太平洋及其兩岸地區(qū)。如果把英美這樣的海洋國家比作“矛”,那么其爭霸路徑基本上就是:遏制兩翼,圍堵中亞,死保印度洋。如果把法國、德國、俄國這樣的內陸國家比作“盾”,那么,其爭霸路徑則與海洋國家正奇相合,即兩翼突破,決戰(zhàn)中亞,拿下印度洋。不同的是,由于歷史條件和戰(zhàn)爭手段不同,大國爭霸“棋譜”中的“兩翼”的概念也有差異;相同的是不管歷史條件和爭霸手段多么不同,雙方爭奪印度洋,尤其是爭奪印度洋北岸的目標卻是相同的。
399. 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中國肯定就沒有偉大的未來。
400. 沒有和死神握過手的人,當慎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