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8日報道: 7月30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40屆東盟外長會議(AMM)揭開了慶祝東盟成立40周年的序幕。十國外長一致同意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東盟日”,以推廣東盟區域一體化理念。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亞非所東南亞研究室主任翟崑在《中國日報》國際言論版就東盟成立40年來的經歷與目前的狀況發表文章,全文如下:
1967年8月8日,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成立東盟,旨在推動東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此后,文萊、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先后加入東盟,終于在1999年實現了十國大東盟的夢想。而于2002年獨立的東帝汶目前也謀求成為東盟一員。經過四十年的興衰沉浮,東盟成為繼歐盟之后第二個最成功的地區合作組織。此刻的東盟,在盡享榮耀的同時,也在借助危機動力與時俱進。
一、東盟的榮耀
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大國定乾坤,小國無外交。大國比小國擁有更多的權力更天經地義。但這種認識往往會蒙蔽我們對小國追求權力的觀察。小國在何種情況下才能獲得與大國平等共舞的權力呢?當小國能創造一種大國所缺乏的新型權力資源,并能持久保障和運用這種資源,進而有利于建設美好新世界時,權力就可能到手了。東盟四十年的經歷,尤其是冷戰后的16年,也就是東盟獲得東盟權力(ASEAN Power)的歷史。
遭遇1997年金融危機的打擊,東盟在上世紀最后幾年陷入低潮。但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東盟國家經濟的復蘇,東盟的地區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在自身一體化、東亞地區合作進程,大國平衡戰略方面都令世人刮目相看。具體表現在:
(一)東盟正在改變我們對權力擁有者的傳統認識。當我們還固守東南亞是大國爭奪勢力范圍的競技場這一老概念時,東盟的大國平衡戰略已運轉開來。美日甚至開始為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的上升而吃醋,結果是不斷給東盟國家以更多的胡蘿卜。大國若想參加到東盟所編織的地區合作網絡,防止在競爭中不被邊緣化,就必須達到東盟所設定的條件,比如得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美國不愿加入,也就無緣成為東亞峰會(EAS)的成員。俄羅斯雖然加入了TAC,但東盟以“雙方經貿關系仍未達到非常緊密的程度”為由,予以拒絕。東盟在與大國的集體游戲中獲得支配權。
(二)東盟正在改變我們對國家追求財富的傳統認識。一般的經濟合作理論認為,在大小國家談判建立雙邊自貿協定的過程中,往往是大國著力推行,小國被動開放市場。大國通過與多個小國建立自貿區而成為獲益較多的輪軸國家,小國成為得益較少的輪輻國家。如,美國力圖將北美自貿區推向整個美洲的意圖,就是要實現其在美洲的制度霸權。當人們還固守這些國家追求財富的老觀念時,東盟居然于40年前就開始了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在10年前就拋開中日關系,創造出將中日韓包容在一起的東亞合作框架。中日韓承認和支持東盟的主導權,并且愿意以東盟為核心,通過3個10+1(即東盟+中國自貿區,東盟+日本自貿區,東盟+韓國自貿區)構成未來的東亞自由貿易區。這樣,東盟在制度設計上就成為獲益更多的輪軸國家,大國反而成為輪輻國家。東盟在追求財富時獲得主導權。
(三)東盟正在改變我們對國家尋求安全的傳統認識。冷戰期間,不是東盟成員的印支半島戰事不斷,而東盟老成員國之間雖多次劍拔弩張但力避戰事。冷戰之后,東盟的不斷擴大最終把和平擴展到整個東南亞。東盟國家認為,傳統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朝鮮半島、臺灣海峽和南中國海。這是東盟國家實施大國平衡的最大動力來源。這是東盟建立東盟地區論壇(ARF,ASEAN Regional Forum),為包括美、日、俄、印、中、朝、韓等在內的近30個國家提供了一個唯一的討論安全問題的平臺。這也是東盟希望亞太大國一一加入“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沖突”為宗旨的TAC的最主要原因。過去,都是大國強按小國簽署和平條約,現在則是大國主動加入TAC以給予小國安全保障。
另外,東盟還體現出對人類安全共同體這一先進理念的先知先覺。在跨國非傳統安全的威脅面前,他們更容易受傷害,更有敢于國家能力的不足,更迫切于地區合作和國際援助,更擔心國家主權的侵蝕。因此,東盟國家正努力尋找國家、地區和國際之間的平衡點。為此,東盟從2003年起決定在2020年前將東盟建設成為東盟安全共同體。東盟在尋求安全時獲得一定的主動權。
(四)東盟正在改變我們對國際規范的認識。如果要評選國際關系史上最美妙的理念,冷戰時期的“和平共處”,全球化時代的“共贏”,也許都能拔得頭籌。東盟成員間已經實現“和平共處”,眼下他們正努力實踐區域內外的“共贏”。在本地區,東盟國家不可能不讓大國贏,這是國際政治的最大現實,這是東盟對外戰略設計的題中應有之意。而東盟國家的宗旨是實現地區贏,即小國們要在大國環繞間求獨立、生存、發展、壯大,這是地區政治的最大現實。從這個角度講,以講求回避矛盾、尋求共識為主旨的“東盟方式”,既能對內緩慢培養地區意識,也能對外謹慎周旋于大國之間。東盟在建立地區規范時也創造了大國愿意遵守的國際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