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歧視 肝病已經演變成“社會病”
楊先生2005年畢業于某大學土木工程專業。2004年12月27日,他在畢業前夕,與天津的一家電氣化勘測設計研究院、大學三方簽訂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2005年7月10日,楊某和幾名同學如約到該單位報到,8月3日,他在參加單位統一體檢時,被查出攜帶乙肝病毒(乙肝小三陽)。
隨后,楊某被安排到天津市傳染病醫院復查,結果顯示他的指標小于1000,屬于正常,且肝功能正常。但是設計院仍以乙肝小三陽結果為由,拒絕與楊某簽訂勞動合同,并單方解除了三方簽訂的就業協議,將楊某的人事檔案退回了學校。目前楊先生已將這家設計研究院告上了法院。
招聘單位解釋:
國企拒絕“乙人”不違法
設計研究院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王女士對記者稱,該單位是一個國有企業,工作性質決定經常要集體出差、同吃同住,其他職工對乙肝等傳染性的病人非常反感。因此,單位在與畢業生簽訂的協議中寫明,如體檢遇到不適合工作性質的或嚴重的疾病,畢業生將被退回。即使楊先生只是乙肝病毒攜帶者,但研究院工作人員不是國家公務員,解除協議也并不違反國家規定。
當事人回應:
誰給1.2億“乙人”一份工作
針對招聘單位的解釋,楊先生咨詢了法律專家后得知,沒有傳染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是可以就業的。根據《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規定,乙肝病毒攜帶者除不能獻血及從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員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乙肝歧視現象是違反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的。“目前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已有1.2億之多,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一名,難道這么多人都不能給工作嗎?”